哀悼基督

名称:哀悼基督 (Pietà)
作者:米开朗基罗
时间:公元1498年
材质:云石雕像
规格:高175厘米
现藏地: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简介:
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作者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米开朗基罗还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作品一经展出,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从此便与作者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一起成为了艺术史册中光辉的一页。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是幅戏剧性浓厚,并且富有强烈感染力的画作。在耶稣的遗体周围,是一群绝望的女圣徒和使徒们。乔托将景物安排在他度过年轻时代的托斯卡纳山岩下,画面中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而沉浸在痛楚中的主要人物,表情哀伤但都带着高贵的节制,这使人们回忆起最伟大的古典传统。圣约翰俯身向前凝视着耶稣的尸体,姿势毫不矫揉造作,却有一种肃穆的气氛,令人为之动容。画面上方的天使们,是唯一用纷乱的形式来表示哀伤的,正如乔托作品中大多数的天使那样,他们看上去好像没有腿,他们的长袍向后飘了起来,就好像被风吹起来一样。耶稣赤裸着身体,玛利亚用手支撑看他,一位只看见长袍,而看不见脸部表情的女圣徒,则托着他的头,这一切都凸显了画中死去的基督。玛利亚和其它的妇女,则轻轻地握着耶稣受伤的双手和双脚,手脚上依稀可见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伤痕。背景中的山崖,从上而下像一支利箭般,直指画面中央,也就是基督的尸体。山巅上的一颗枯树,其枯枝残叶把天空和地面联结在一起。在这幅画中,乔托充份运用了手的作用。例如圣约翰的手,右臂省去了很多的描绘,而以张开着的双臂,来表示心中的绝望;女圣徒们托着耶稣头部的手;基督的双手和双脚;以及最值得一提的,圣母玛利亚 爱抚般搂看耶稣的脖子的那双手。然而,这幅画真正强大的感染力,还是自于那些体形真实、衣着朴素、而又气质高贵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他们实实在在、活灵活现地,让观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对耶稣的衷心敬爱。
《哀悼基督》, 约1303-1305年,183X198CM,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藏
作者:乔托

类型:油画
乔托的杰作,充满哀伤之情,是斯克罗情感最著名,情感最澎湃的壁画。描围绕着从十字架上解下的基督遗体、哀恸基督死亡的场景。采用自然而又强烈的效果让圣母的脸靠近基督。借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线以及众人同方向的视线、肢体表情,引导观者视线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伤母亲的头部。
全作的故事与情感核心,大胆描绘伏在基督身上抱头凝视已逝基督的玛利亚,流露浓烈、深挚情感。场景描绘具戏剧性,乔托史无前例地把人类的悲伤与悲剧巧妙地植入作品中。
荒凉郊野的背景,强烈传达故事性、象征性及叙事性。露出的岩石突然倾斜向死亡的基督,将画面斜割为两个部分,强调死亡的事实,凸显无法逃避的命运。画面描绘的众多人物,呈现各式各样的情感。尼可戴蒙及阿利马它亚的约瑟面无表情;新约圣经的玛利亚温柔地握着基督的双脚啜泣不止;女士、天使们绝望地紧握双手,日夜哀伤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