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阿兰若,佛教用语,梵文 araṇya的音译,也名“阿练若”,原意是森林、树林,也指旷野、荒凉之地。广义指供古印度的修道人禅修的寂静处。

《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四云(大正23·756c)∶‘在阿兰若住处者,去村五百弓,有一拘卢舍阿兰若名处。《俱舍论光记》卷十三载,‘阿’言无,‘练若’名喧杂。《玄应音义》卷二十三谓∶‘阿,此云无。练若,有两义。一曰声,谓无人声及无鼓噪等声;二曰斫,谓无斫伐等喧闹。虽言去聚落一俱卢舍为阿练若处,亦须离斫伐处也。’ 又《慧苑音义》卷上认为阿兰若有三种∶(1)达磨阿兰若(dharmāraṇya,诸法本来湛寂),(2)摩登伽阿兰若(mataṅgāraṇya,即坟场),(3)檀陀迦阿兰若(dandakāraṇya,指沙碛处)。至后世,阿兰若一语与梵刹、精舍等词混用,被用作寺院的别称。

宋 王安石 《草堂怀古》诗:“ 周顒 宅入阿兰若, 娄约身归窣堵波。”

明 李贽 《初往招隐堂堂在谢公墩下》诗之二:“尽日阿兰若,吾生事若何!”

清 郝懿行 《证俗文·梵语》:“梵言阿兰若, 汉 言精舍也。译曰无诤也,或曰空静处也。”

明 王世贞 《游匡庐不能从南康道入取瀑布石梁之胜志叹》诗:“阿兰地寂寂,篮笋天茫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