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六盘水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六盘水市——中国凉都,贵州省第三大城市,素有西南煤都之称,地处云贵川交接,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有“凉都”之美誉! 六盘水市现辖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四个县级政区,位于贵州省西部,界于北纬25°19′44"-26°55′33"、东经104°18′20"-105°42′50"之间,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与安顺市相连,南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云南省曲靖市交界,北与毕节地区毗邻;钟山区的大湾镇、二塘乡、三合乡飞地嵌于毕节地区西南部。

目录

一、概述二、序 言

一、概述在城市建设方面,六盘水市 是贵州省第三大城市(贵阳是贵州省第一大城市,第二大城市则是遵义);在经济发展方面,六盘水市的人均GDP居贵州省第2位,仅次于贵阳市,亦是贵州省仅有的2个上万元人均GDP的第2个。六盘水市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超412亿元,增长11.5%,城市竞争力处于中国城市前200名水平。

到2010年,六盘水的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68平方公里(仅次于贵阳市),市中心城市人口为50万(次于贵阳及遵义),市中心区由黄土坡片区、钟山开发区、凤凰新区、德坞新区、双水新区、水钢片区、荷城片区7个片区组成。

六盘水——“江南煤都”!是我国长江以南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同时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煤炭钢铁工业基地。煤炭预测储量569亿吨,品种全、质量好、易开采,其中炼焦煤保有储量95亿吨。煤层气和浅层天然气的储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7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118千瓦,高于全国平均值。通过西电东送的建设,将形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的电力生产体系。

六盘水市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国土资源重点开发的地区,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南、贵、昆经济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六盘水已发展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社会事业较全面的新兴工业城市。已建成水城矿务局、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六盘水煤炭机械厂、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盘水分公司、贵州胜景化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形成年生产原煤2160万吨、生铁130万吨、钢130万吨、钢材100万吨、水泥175万吨、电力装机11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以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矿泉水、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系列绿色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并将成为六盘水的后续支柱产业。

六盘水市的中国国内友好城市为大连市。

二、序 言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是时代赋予的重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都将体现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21世纪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只有经济科技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不足以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繁荣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意味失去了独立的品格、尊严和未来。要在新时期实现我市的腾飞,必须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渊源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的强大凝聚力,是形成我市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强大动力。

我市的社会发展必须是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从全面实现我市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出发,结合我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六盘水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五”时期文化发展概况

一、“十五”时期文化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文化的发展和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市的文化建设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一)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新的进展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初步改变了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观念,走出了一条“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工作路子,形成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三下乡”、“四进社区”、“广场文化周”、“蒲公英计划”、“2131工程”、文化扶贫等文化活动此起彼伏。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五”时期,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先后新建、扩建一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级文化活动中心。特别是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被列为2004年省、市“十件实事”。到目前为止,市和各县(特区、区)都建有图书馆;建有3个县级文化馆;建成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55个。

(三)文艺培训、创作成果累累

“十五”时期,我市文艺创作和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培训方面,坚持常年开办包括少儿钢琴、长笛演奏、舞蹈、扬琴等项目的各类青少年培训班,共辅导培训10000余人次,培训人员中获省级以上奖20余人次。此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自行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在创作方面,“十五”期间,共发表作品(省级以上)96件,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精品,获省级以上奖78件,其中《奔向未来》、《文化园是我家》分别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蒲公英金奖和创作银奖;2003年3月《迎亲歌》获第四届老年合唱比赛金奖,同年8月,再次获第二届“西部民歌、民歌手大赛”金奖;2004年8月,我市创作的曲艺《伞下情》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入围奖,摄影作品《天下粮仓》获优秀奖,董成获“优秀农民画家”称号,徐承波获“提名农民画家”奖。市文工团组织的山莺合唱团2000年在广东省获“中山火炬杯”中国合唱节优秀奖,2004年又在江苏省无锡市获“第六届中国合唱节”合唱比赛银奖,200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聂耳杯”合唱比赛中获金奖。

(四)重大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城市文化氛围,增加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知名度,是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的重点。“十五”期间,成功举办了“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金秋乌蒙”等重大文化活动。各县(特区、区)结合实际,在民族节日、春节等适时认真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紧紧抓住我市的气候优势,通过抓活动来打造“凉都”品牌,通过打造“凉都”品牌来丰富活动内涵,极大地繁荣了“凉都”文化,丰富了全市文化生活,树立了六盘水文化新形象,为文化强市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文物工作卓有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文物工作成绩显著,有些工作在全省和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盘县大洞考古成果丰硕,《大洞遗址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文物修缮方面,对盘县普安州文庙、水城高家度铁索桥、盘县北门楼及古城垣、大威寺茶厅、谢家祠堂六角亭、六枝郎岱周家大院、岩脚龙氏旧宅(东洋楼)、岩脚清代油榨房、水城玉舍钱家印楼等11处省、市级文物作了初步修缮,并对国家级文保单位盘县大洞遗址的保护利用设施进行了修建,游览线路、围墙、陈列室基本完成。考古发掘与研究方面,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辛辛拿堤大学对盘县大洞遗址进行合作考古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分别在中国《人类学学报》、美国《亚洲透视》上发表;由我市文管所人员主持的《贵州盘县大洞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市中心区黄土坡汉代遗址、六枝岩脚老坡底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六枝岩脚老坡底遗址是我省首次发现的河流阶地上新石器晚期和夜郎时期的聚落遗迹,这在夜郎考古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对盘县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绘制了保护范围图,提出了保护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地层作了专项研究。完成了六枝特区毛口乡文物考古调查和全市的古驿道普查工作。

(六)文化市场管理逐步有序

“十五”期间,我市娱乐业、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业、图书销售业、印刷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逐步扩大、档次不断提高。现全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73家,文化艺术培训机构15家,电影放映场所2家,农村电影放映队53支,工艺美术装潢机构50家,电子游戏厅70家,茶室、咖啡屋、酒吧50家,老年活动娱乐室72家,台球室28家,保龄球馆1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315家,网络文化经营户165户,印刷业36家,书报刊发行169家。共解决就业人员10000余人,缴纳税金3500万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扫黄打非”力度,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健康繁荣。

(七)文化产业发展条件趋于成熟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有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通过2004年和2005年消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文化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并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较强的生命力,对满足全市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培植税源做出了积极贡献。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普遍增强。

(八)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与管理逐步优化

全市各级图书馆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树立读者至上的良好风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充分发挥了文化公共事业作为精神文明载体的作用。

(九)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档案工作在全市的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档案工作,档案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不断深入。二是档案部门的工作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六防”措施,安全保管条件得到改善。各级档案馆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馆藏档案不断丰富。三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四是档案编研工作取得新成果,完成了《六盘水重大事故实录》、《六盘水重点工程简介》的编辑和印刷出版工作。五是档案学会换届工作顺利完成,学会组织健全,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十五”期间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

(二)文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思想仍不够解放。政事不分的旧观念、旧工作方法仍然存在。

(三)文艺创作与时代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之间距离有所扩大,文艺尖子人才缺乏、文化艺术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四)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民族民间文化亟待抢救。

(五)部分基层组织未按国家和文化部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要求做到“五纳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

(六)市、县各级档案馆面临着搬迁和新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程度不高;各级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滞后。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想、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其它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市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市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三、“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市、县、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文化产业单位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加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完善和扩大市图书馆的多样性服务功能,完成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开展好“文化先进县”、“万村书库”、“文化先进乡”等重点文化创建工程。继续实施“2131工程”,加快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到“十一五”中后期,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只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加快创作队伍建设,推出2—3个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市内和市外市场,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文化市场发育完善,繁荣健康。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库)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馆藏丰富、利用活跃,充分发挥档案安全保管基地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的功能;全市各级各类档案室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利用便捷、移交及时;建立市、县(特区、区)档案信息网络,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实现档案工作依法管理。

四、“十一五”时期的工作任务

(一)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公益性文化事业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为主要目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图书馆事业、文化馆事业,大力发展以社区文化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群众文化、少儿文化、老年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各项社会文化事业。

1.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合理定编、定岗、定员,精简富余人员,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市、县、乡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为全市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建立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要求的专业工作队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资料基础和理论指导,分期建立各级各类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或资料馆,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1)2007年前,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全面开展“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普查工作,采取地毯式的普查方法,对本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作一次“大到村落,小到荷包”的全景式的梳理,力争摸清家底,完成所有文字资料的收集、音像资料的拍摄、图片资料的征集与资料的登记工作等,并着手建立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

①公布首批“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单;

②建立并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③公布六盘水市民族文化村寨名单;

④公布六盘水市民间文化之乡名单;

⑤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⑥编辑出版《六盘水市民间艺人小传》。

(2)2007年,组织拍摄电视系列专题片《六盘水市民俗》。

(3)2008年,对前两年普查工作中收集、征集的文字、图像、图片、实物等资料进行分类、补缺、整理等工作。

(4)2009年至2010年,编辑出版《六盘水市民俗图录》、《六盘水市民俗分布地图集》、《六盘水市民间叙事长诗集成》、《六盘水市民间美术集成》等。在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将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与旅游相结合,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景点与民族民间文化较为丰富的民族村寨相结合,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得益彰。

(5)2010年,举办“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示、展览、演示等。

3.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六盘水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影视城,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建设一批行政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形成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文化服务体系。

4.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10年前,基本完成市、县分中心的建设。以基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建设遍及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点。依托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基层服务,通过两个工程的结合基本建成遍布全市的工作网络,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5.加强艺术创作和演出。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艺术自身规律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加强市文工团和群众艺术馆的建设,进一步繁荣我市的艺术事业。

(1)实施精品工程。集中力量,统筹规划,重点组织好具有六盘水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创作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较高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的舞台艺术作品、电视作品及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图书、音像制品。

(2)增加农村、社区演出场次,完善演出补贴制度。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要面向基层、农村、工厂、学校等,积极开展演出活动。市、县每年送戏下乡演出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30%。

6.加强部门协作和地方配合,继续实施“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文化艺术乡”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到2010年,在全市建成25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先进乡(镇)。

7.加强“三线”文化建设。六盘水市“三线”文化底蕴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展现、宣传“三线”精神,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座大型博物馆,在其中设立矿山博物馆展区,集中展示我市的“三线”建设文化,并与旅游部门配合,发挥我市能源、原材料、电力、建材工业基地作用,开发工业旅游项目。

8.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促进农村电影放映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十一五”期间,配齐46台放映设备,增加农村放映员46名,使每个乡(镇)有一支农村电影放映队。

9.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文化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面向老年人和未成年的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实施未成年人文化建设项目,推出一批新创少儿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少儿文艺活动品牌,建立一批未成年人文艺活动培训基地,造就一批未成年人文艺工作骨干。大力推动老年文化工作。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权益,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自办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积极开展向进城务工人员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

10.加快文物博物事业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13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黔府发〔1996〕69号)精神,积极稳妥地依法做好文物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推进文物工作的全面发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又要合理利用好文物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在坚持文物工作方针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旅游产业的开发,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1)加强宣传和认真执行《文物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原则。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2)全面落实“五纳入”。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3)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及抢救力度。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对文物进行抢救修缮。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加强对社会流散文物,出土文物的征集工作,为保护可移动文物和丰富馆藏文物打好基础。进一步深化大洞遗址保护规划,在2009年内完成二期保护利用工程。抓紧明代大型城址的保护规划,做好盘县城关、六枝特区郎岱和岩脚三个古镇的保护修缮规划。

(4)进一步开展全市文物普查和勘探、摸清全市文物家底,做好申报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典型村寨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申报一批省级民族保护村寨。

(5)健全文博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六枝特区、钟山区文物管理所;建立大洞遗址保护所;将市文物管理所更名为市文物局;建立市博物馆机构,“十一五”期间博物馆全面向社会开放;建立市自然博物馆机构,将六盘水国家地质公园风貌、地质遗迹和古生态遗迹以及古生物标本向社会全面展示。

(6)加强文博系统职工队伍建设。着重引进文博专业人才,调整充实业务干部队伍,并根据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培训计划,选派职工参加培训。

(7)建立文物安全保卫体系,与公安、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行动,依法打击各种文物犯罪活动,依法整治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

11.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规范发展的原则,以音像业、娱乐业、演艺业、网络文化为龙头,全面推动我市文化市场各个门类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规范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1)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管理。加强管理部门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的调控职能。降低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经营。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

(2)促进文化市场繁荣。促进歌舞娱乐场所的大众化经营,扶持发展健康文明适应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项目,大力扶持发展连锁经营、超市和电子商务,以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为目标发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加强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加强文化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高素质的文化执法干部队伍。

12.加快出版物发行和新华书店建设。

(1)出版物的发行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递增7—8%, “十一五”时期发行总量突破3000万元。

(2)发行网点规划

为了适应六盘水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按照“贵州省出版物发行网点设置规划”的要求,建成水城县新华书店双水综合楼二期工程(即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模为4000 m2,投资250万元,拟在“十一五”时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钟山东路,凤凰新区、发耳电厂所在地各建一个出版物发行网点。

13.加强档案事业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档案法律法规,规范档案管理行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档。市、县综合档案馆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建立起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声像、照片等特殊档案的多媒体数据库。合理配置档案馆资源,完善档案馆功能,实现档案馆基础和设备现代化,全面提高档案馆工作水平。探索有效促进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加大基层档案管理监督力度,确保归档文件准确、完整,整理规范,利用便捷。加强市、县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保护工作,加大珍贵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力度。进一步做好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开放工作,丰富利用形式,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培育一批强势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要逐步实现由文化产业要素资源配置向文化发展宏观环境设计与管理体制的过渡,完善宏观调控、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壁垒、体制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挖掘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潜力。实施“人才兴文”、“品牌兴文”、“市场兴文”和“技术兴文”四大战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投身文化产品创新和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技术、产品、品牌、市场和资本的融合,努力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文化的发展能力。

1.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演艺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把每年的5月至10月定位为黄金演出季节。扶持、引导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举办健康的文艺演出,并逐渐上规模、上档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出经纪机构,把外来的高水平演出引进我市,把我市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推介出去,努力培育演出市场,促进我市演艺业的繁荣和发展。

(2)娱乐业。推动新建、扩建、改建1—2个有影响的带有标志性的大中型娱乐场所,如荷城花园、明湖公园等“主题公园”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建成一个集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大型儿童娱乐娱乐场。引导、扶持、建成5—10家电子娱乐游戏经营示范户,带动我市电子娱乐游戏业健康发展。引进1—2项国内最新的、最热门的娱乐项目登陆我市,丰富和繁荣我市的文化娱乐业。

(3)网络服务业。2007年底,规划、扶持、引导建成5个计算机终端总数达到100台以上的网络优质服务示范户,规范管理,用健康合法的良好经营模式带动全市网络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网吧连锁经营,到2010年,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使规范化、规模化、主题化、品牌化的网吧连锁经营企业成为网吧行业的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

(4)图书音像业。建成1—2处大中型的图书音像城和连锁店,把零星摊点集中管理并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改善目前图书销售市场中种类单一、价格偏高、服务方式不灵活等现状。规范建成多处二级批发店,降低进入我市图书市场的成本价,使消费者受益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图书音像制品依法追究制度,加强市场法规建设,严厉打击侵权、盗版,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守法经营者的权益。

(5)电影业。合理布局城区放映网点,除在市中心建成凉都多功能文化影视城外,并分别在德坞、双水、六枝城区、郎岱镇、盘县老城、红果各建一个影视城。构成覆盖主要城镇,方便群众的影视活动场所,解决城镇居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培育农村电影市场。采取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境内外投资者,以投、融资等形式参与我市电影院的建设,提升电影放映环境档次,为观众提供更方便快捷更舒适的电影放映服务。

(6)出版印刷业。鼓励过小过散的印刷企业通过合股、兼并等方式做大规模,达到规范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合理引导部份企业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出版印刷企业。

(7)文化培训业。充分发挥群艺馆等文艺团体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利用现有场馆设施集中办班,不断丰富培训班的培训内容,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市的培训业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需求。利用品牌培训班和连锁经营培训等形式,在规范我市培训业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开拓该领域的市场前景。

(8)城市会展业。进一步开发我市的“凉都”品牌,利用好“凉都”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六盘水市建成一个集文化、旅游和承办各种大型会展为一体的贵州西部大城市,逐步将我市培育成为可承办全国及国际各类大型会议和展览的基地。

(9)艺术品市场。发挥地方特色优势,通过政府扶持将水城农民画、少数民族工艺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品引入市场。举办高水平的画展、影展、工艺品展等培养公众消费艺术品业的消费意识。通过融资建造1处上有一定规模有较高档次的展览馆、画廊,拉动市民对艺术品的需求,从而带动周边到我市的艺术品市场消费、投资等。完善政策,规范、放宽艺术品市场的买卖。

2.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深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认清发展文化产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及我市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地位和作用,把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定期研究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化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和协调。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推进文化产业管理创新。

(2)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要调整管理理念,把优化服务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积极推进管理理念和思路创新,将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从整合生产要素转移到设计和整合系统资源,以及创造生产要素的聚集机制上来;减少事务性工作,强化宏观管理和过程监管。从体制、政策和实际运作三个层面上推进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3)各文化产业单位,要以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4)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集聚文化产业管理、协调、研究等各类人才,努力打造国有民营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中介营销人才队伍。

3.加速推进产业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鼓励各文化企业以原有文化产业为基础,拓展新的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主动破除体制壁垒和产业界限,围绕文化产业的投资、创作、设计与策划、艺术生产、市场营销等,完善文化产业的价值增值链,促进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品牌融合、市场融合和资本融合,创造更多新的产业发展条件、产品开发空间和机会,抢占文化产业在下一轮产业融合中的主导地位。

(1)推进文化艺术生产与艺术创作、设计和咨询机构的融合。通过制度创新,强化文化企业与艺术创意机构的利益联系,整合资本、创意和生产资源,提高文化艺术产品的整体水平,共同做大市场、做强企业。

(2)推进文化艺术生产企业与文化市场营销企业的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文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面向大众需要和实际生活,提供有品味、有市场、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发展与文化营销企业的战略联合,引导文化企业从文化艺术品的生产环节向营销环节延伸。

(3)推动系统内文化企业与系统外文化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的融合。鼓励文化企业围绕自身的文化产品生产,主动向其它产业寻求合作,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外延,共同开发交叉领域创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建立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质量和成效。

(4)推进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对外文化产业合作渠道,引导文化企业以优势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进入发达地区强势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合作过程中提升我市文化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运作水平。

4.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允许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投资建设的文化设施,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投资的项目同等待遇。

5.发展行业协会,扶持中介服务

鼓励和支持非政府性质的独立文化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单位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维护文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引导行业协会以集中办理公共事务、维护共同利益、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减少运作成本的方式创造会员价值,形成协会成员单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导行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开展从业资格认证、组织行业交流、招商引资活动等,并就文化产业政策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协会等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分离,引导和支持社会化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保障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改变长期以来对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状况。“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区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不同的投入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区别情况给予财政补贴;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财政可逐步减少到最后停止投入。

(三)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对我市文化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包括优惠提供建设用地或减收土地租金,减免建设中的各项费用。严格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新建居民住宅区须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在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文化扶贫;在民族事业费中拿出部分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

(四)各级政府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繁荣文艺创作、文化扶贫、艺术教育、文物保护及其它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及重点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深入文化体制改革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务必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事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办”。加大对社区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及校园文化的指导和管理力度。

(一)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重组改造。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作价参股,或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资产重组,推动国有文化单位的产权结构调整。

三、建立和规范各类奖励制度

(一)大力表彰文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每三年评比表彰一批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树立文化工作的榜样。

(二)建立市级优秀剧(节)目奖励基金,规范各类文化艺术奖励标准和名称,促进艺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培养和使用文化艺术人才

(一)加快人才培训,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培育艺术人才,逐步实现文化艺术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

(二)采取保送或委托高等艺术院校代培的办法,培养致力于发展我市文化艺术的高、中级专业人才。

(三)不拘一格提拔使用对我市文化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不失时机地引进“顶尖”人才。

五、健全各级文化工作部门党的组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国家要求真正做到“五纳入”。

附件:

六盘水市“十一五”期间文化重点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

项目名称:六盘水市“十一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二)

项目名称:六盘水市图书馆(新馆)。

建设规模:占地20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4314万元。

(三)

项目名称:六盘水市群众艺术馆。

建设面积: 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

(四)

项目名称:县级“两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建设规模:四个县区各建成图书馆、文化馆一个,乡镇和社区各建文化站一个,共计87836平方米。市和各县区各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一个,乡镇和社区各建基层中心一个。

项目总投资:1亿元。

(五)

项目名称:影视城建设,共七个。包括凉都影视城(市)、六枝影视城、郎岱影视城、盘县老城影视城、红果影视城、双水影视城、钟山开发区影视城。

建设规模:每个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共占地5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8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每个3800万元,共2.66亿元。

(六)

项目名称:六盘水市博物馆。

建设规模:2万平方米以上。

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含内部装饰、文物库房、文物征集、内部必需的保藏和安防设施、陈列展览、文物修理与研究等设施设备)。

(七)

项目名称:六盘水市大型儿童娱乐场。

建设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八)

项目名称:大洞遗址公园 。

建设规模: 1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3343万元。

(九)

项目名称:六盘水市档案馆。

建筑规模:8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

(十)

项目名称:六枝档案馆。

建筑规模: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十一)

项目名称:盘县档案馆。

建筑规模: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十二)

项目名称:水城县档案馆。

建筑规模: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十三)

项目名称:钟山区档案馆。

建筑规模:4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600万元。[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