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畜牧系。1950年4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畜牧科和牧草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兰州),设畜牧专业。2001年,学校院系调整后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5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
目前,学院有专(兼)职教师35名,教学辅助人员1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8名。中青年教师已获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近20人,5名教师列入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人选。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动物生产与管理系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含动物生物技术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和动物生产与产品加工实验室。现开设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2个本科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科专业,以及动物科学自学考试应用型本科(专升本)专业。学院内设2个研究机构: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润通规模养猪工程研究中心。
畜牧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草业科学、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和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畜牧学一级学科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点为农业部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学院具有农业推广(牧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为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基地和甘肃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基地。学院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个,有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新华种猪场等8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多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近5000人。学院现有在籍学生1000余人,其中博士生29人、硕士生(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244人、本专科学生395人、自学考试本科生300余人。毕业生就业范围遍及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内外多家用人单位;工作岗位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3.23%,名列全校第二、农科专业第一;各专业平均供需比为1:2,动物科学专业达1:3。
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完成或正在完成的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或项目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了7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及省级教材、专著和译著。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与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互访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