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
书籍简介:原名:走到延安
又名:走进延安
作者:黄晓非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家谱族谱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时代文献出版社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字数:54千字
页数:62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 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作者简介:我,叫黄晓非,1942年11月19日我出生在重庆市小龙坎原国民党政府国际广播电
台的职工宿舍内。我的父亲,叫黄哲,194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当时他正在大渡口钢铁厂当技师;我的母亲,叫陈仲贤,她于194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当时她正在重庆广播电台当图书管理员。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尽管应该算是大后方,但是,我父母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辛,以致我生下时很是瘦小,据我的外婆说,当时我的大腿和鸡腿一样细,尽管如此,我的到来还是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欢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能够幸存下来,实属不易。据说那时候,每当空袭警报拉响,外婆就扔下一切东西,抱着我以最快的速度冲进防空洞,用以躲避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
1943年,我随父母回到自贡市老家,爷爷奶奶的家中。父亲在盐厂当电机工程师,母亲在中学当数学教师。我的童年时期,正值我国历史中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先是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然而接着就是国共的内战,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隆隆的炮火中度过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我的父母欢欣鼓舞,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建设忙碌、奔波,任劳任怨。此时,我已经开始上学了,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小学生。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一直随他们在重庆和自贡两地来回跑,在自贡的育才小学,重庆的儒英小学我完成小学学业,后又在重庆的28中,自贡的旭川中学、蜀光中学完成中学学业。尽管我的学习生活不是很安定,但是我由于家庭的关系,一直很爱学习,也很会学习,因此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很优秀,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1960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我们国家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学制六年。
本书序文:青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永远占有不同寻常的位置,那是我们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年月,会深刻的烙印在我们的心底,当我们人到中年或是进入老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去重新拾起那些青春的碎片,不时去玩味、去体会,不论那时候的是非功过,都是我们生命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966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这个孕育我国无数优秀的人才的摇篮,这个一向是自由和文明的发祥地,也被一些人所利用,贴出全国第一张大字报,从此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的风暴,那就是“文化大革命”。这场风暴,改变了中国亿万人的生命历程,在这样的历史洪流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在那个年代里,那时候的年轻人也在经历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也在用他们的一腔热血,无比真诚的谱写着他们的青春之歌。无论这支歌中会出现什么杂音、混音,甚至是一些破裂、混乱,使这支歌变色、变调,这支歌还是他们青春的变奏曲。他们中的许多人,真的是用鲜血,甚至是生命,去谱写这支青春之歌的。
就是在那疾风劲雨的1966年,就是在北京大学,有七位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女,被这历史的洪流所席卷,她们甚至是有些欢欣鼓舞的投身到这股洪流中去。她们决定从北京大学出发,一路走到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去。他们没有任何的物质基础(甚至连衣服、行装都是借的),仅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历经45天,完成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与我们现在所谓的“红色之旅”的假日旅游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过滤掉他们当时的历史背景,仅看他们当时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是也有让我们这些后辈学习和敬佩的地方?!
下面,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在那样的年代里,那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的烈火青春吧!
书籍目录:前言 1
“新长征日记” 2
第一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第二章 “新长征”开始的原因和准备……….. 4
第三章 从“北大”出发……………………….. 5
第四章 初到山西..…………………………. 7
第五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 10
第六章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5
第七章 别了,山西………………………….. 20
第八章 到达陕北……………………………. 30
第九章 奔向延安………………………….. 40
后记 45
附录:刘胡兰生平…………………………………..50
原文摘录:……
贺成全和刘雪芳是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的。贺成全个子不高,比较瘦,戴眼镜,来自湖北武汉,比较胆大有主见,喜欢挑战。刘雪芳是上海人,中等个子,大眼睛,比较活泼,喜欢唱越剧。尤绮妹和前面2位一个系,是学习地质构造的,也来自上海,中等身材,戴一副白边眼镜,喜欢思考问题。吴冰是前面三位的师妹,是自然地理专业的,来自广东,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不怎么喜欢说话,有时候似乎有点小脾气。沈平和黄再吾是化学系的,沈平是东北人,高高的个子,像个运动员似的,戴一副眼镜。黄再吾好像是北京人,个子不高,偏瘦,不戴眼镜。
10月27日晚上,我们七个人一起开了个会。由于贺成全是主要发起人,而且她对整个活动有比较全面的考虑,我们大家选她担任队长,负责全面工作。我因为年龄最大,她们都把我当老大姐,认为我对问题考虑比较细致全面,善于做思想工作,因此选举我担任政治队长,其实主要是让我管生活这方面。刘雪芳和尤绮妹以及吴冰有文艺宣传方面的特长,侧重于这方面的工作。黄再吾比较细心,负责队里的财务工作。沈平是我们中间个子最高,体质最好的一个,被我们选为旗手,我们的队旗就决定由她来扛着了。
同学们热情很高,地质系的同学借来了七套解放军的棉军装,七个地质背包,并准备了蜡纸、钢板等宣传用品、一个指南针,一张地图,还做了一面贴有“新北大”三个大字的红旗。刘雪芳她们还练了几个小的文艺节目,如“老两口学毛选”、毛主席诗词朗颂,合唱语录歌——战士爱学老三篇、十六条好,表演唱——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大海航行靠舵手,对口词——烈火金钢,四句半——破四旧等,好沿途给群众表演,宣传毛泽东思想。传单我们也带了不少,打算边走边宣传“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
后来我才知道,贺成全她们3个61级的学生和我一样也是毕业班的,如果不是因为开展“文化大革命”,她们也应该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了。当时,她们都希望能够早日“复课闹革命”。当她们在外地串连的时候,时刻关注北大有没有关于复课的通知和毕业分配的消息。后来,听到传闻说学校让大家都回去,于是她们就结束了串连,回到了北大。但是,当她们回到学校后却大失所望,学校里哪有复课的气氛和条件?满校园都是外地来串连的学生,大礼堂里住满了人,宿舍里也人满为患,图书馆和阅览室及教室都不开了!学校的老师在哪里?负责毕业分配的干部在哪里?她们当时心中也充满了迷茫,不知道呆在学校里能干点什么?如果离开学校,又能去哪里?回家吗?当逍遥派吗?这是她们所不愿意的!选择再次外出串连?这时候火车挤的要命,据说行李架上和座椅底下全都挤满了人,她们也不想再去凑这个热闹了。
这时候,正好关于“徒步串连”的“最高指示”发表了,她们觉得参加徒步串连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避免呆在学校无所事事,虚度时光,另一方面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阔一下眼界。开始的时候,她们想参加一个徒步串连的连队,打听一下,地理系正好组织了一个队,但是人家不太愿意接纳女生。她们又听说哲学系有一个队,可惜已经满员了!
经过商量她们决定自己组一个队,徒步走到延安去,进行一次由北大到延安的“新长征之旅”。于是她们就在学校里贴出了一份大字报,来“招兵买马”,最后招到了我们这几个人,加上她们3个,一共七个人组成了这支“新北大三八长征队”。
我们七个人来自3个系的不同年级,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彼此之间不是很熟悉,但是一路上,大家还是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互相帮助,终于胜利到达延安。当时我们尽管都很年轻,但是我们都敢于走向社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我们10月29日出发,12月12日返校,在外共度过了45天。我们仅凭一张地图、一个指南针,背着背包,举着红旗,穿越了太行山、八盘山,从山西的军渡过黄河到陕西的吴堡,最终行程一千多里路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