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勉仁
简介明朝中期朝廷重臣公勉仁(1450~1516)山东蒙阴人
公勉仁(1450~1516),山东临沂蒙阴人,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字尚德,号西埠,性聪敏,体弱,但凛凛有气节。 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
公勉仁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盐运司同知、太仆寺少卿、四川布政司参议、省按察司副使、四川按察使、升都察院都御史,巡抚山西。凛凛气节、声震朝野
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正气歌》拓帖
公勉仁,生于齐地(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终无性命之忧,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外贬谪五年,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都察院都御史七年,终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卒后,其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
公勉仁,作为公姓家族第一代进士,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都御史,是明中期重臣。
公跻奎是公勉仁家族第二代进士(公勉仁之侄),初授工部郎中,复升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 第三代进士公一扬(公跻奎之子),官至内阁工部郎中。
公勉仁家族第四代和第五代进士是明朝父子翰林公家臣、公鼐父子。“父子二人同入翰林,修国史,大不易也。”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翰林院编修,三榜进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转授编修,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卒赠礼部左侍郎。
公家臣之子公鼐,是明后期朝廷重臣。公鼐,将公姓家族的文学成就发展到顶峰。公鼐,字孝与,号周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公鼐是明末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公鼐在晚明诗坛,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与于慎行、冯琦并称“山左三大家”。守边十年、边陲无警大同:三代京华,两朝重镇
明代将领石像
公元1506年,公勉仁因得罪宦官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后终无性命之忧,在外贬谪五年,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起复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都察院都御史七年,升任山西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韶、雄、惠、潮、郴州等八州,守卫边陲十年,系明朝中期朝廷重臣。
大同居边塞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因此,大同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钥”之誉。
明代,大同不仅隶属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大同还对明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保护着内地免受蒙古军事势力的侵扰,为明代社会的正常发展护航。加之距离京师较近,因而较其它军镇来说,更多地受到蒙古军队的进攻,大同自建立军事重镇伊始,一方面肩负起“拱卫神京”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鞑靼与瓦剌各大部的交迭兴起,大同又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
古人云:大同“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大同“北捍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陵寝,屏捍神京,屹然甲九塞。”并且,随着明蒙实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变化,逐渐成为明蒙对抗的主要地区。终明之世,大同镇是防御蒙古贵族南侵的重要军事基地,在明代北部边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沂蒙山上梯田
公勉仁以大同巡抚兼都察院都御史身份驻守大同,“选将练兵,勤修烽垒,边陲十年无警”,声名远播,内外肃然。复巡抚勋阳,推南京兵部侍郞,未受命,卒于官,时正德十一年七月(公元1516年7月)。朝廷悼惜,遂赐祭荫子,朝廷内外大臣咸以文哀之。 公勉仁出生之地蒙阴,西汉初置县,因地处蒙山之阴而得名。
蒙山,山东省境内第二高峰,古称东山,古代蒙山地区名人辈出,诸葛亮、王羲之、蒙恬、刘勰、刘洪、颜真卿、匡衡、公鼐、左宝贵、曾子等很多业绩卓著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而位于蒙山脚下,地处蒙阴北部的上东门,即是明末崇侦皇帝褒赞为“父子翰林、五世进士”公勉仁—公鼐家族的发祥之地。
蒙阴南列蒙山,北源沂水,处于沂蒙山腹地,千峦环其外,百流出其中,山高路险,车马难行,算得上极闭塞的地域了。 然而,蒙阴自明以来,倏忽百年间,蓦然又出了李柰、李炯然、李梦龙祖孙一门三进士、被崇祯皇帝褒赞为“父子翰林、五世进士”的赫赫有名的公勉仁—公鼐家族、以及明朝兵部尚书秦士文家族等。后来,又因公鼐一人的异才,而使整个蒙阴由“小邑”升为“中邑”,一县之中又多给了六、七名秀才的名额。这在历史上亦属十分罕见的事。
蒙阴作为江北蛮荒之地, 穷乡僻壤,而仅明一代,地处北方东夷荒野之地的蒙阴竟然出了五十多名进士,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究其原因,不在于其时文化、经济有多发达,而最终源于齐地之民不屈不竭、孜孜不倦的民风追求和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风尚。
江北进士第一家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明朝中期以来,公勉仁开公氏家族第一代进士之先河肇始 ,自此以后,公氏家族代代蝉联进士,家族绵连五世而不衰,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街头巷议,时人争相传送,奉为美谈,被誉为明末江北进士第一家。公氏家族历经宋、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朝代,经历三十多代的传承至今。恪守“耕读立志,忠孝起家”治家理念,从一户默默无闻的山野移民发展成一个忠孝传家的文学世家。
公勉仁(1450~1516):公姓家族第一世进士。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之侄:公跻奎,官至湖广按察副使。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升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
公跻奎之子: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号亦山,九岁能文,十二岁入邑庠,二十一领嘉靖戌午乡荐,巳未成进士。历任裕州知州、淮安府同知,迁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
崇祯皇帝敕造蒙阴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石坊
公一扬之侄: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淑人李氏。生二子。长子公鼐。次子公鼒。
公家臣之子 :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明末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著有《问次斋集》一百卷问世。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
蒙阴公勉仁—公鼐家族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五世进士”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文学研究与创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五世才俊,铁骨铮铮公勉仁著有《东山集》《守边策略》,墓在上东门(石门之阳),淑人阚氏、继室李氏。 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公勉仁出生地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都察院都御史石坊。
清黄自元楷书《正气歌》拓帖
清黄自元《正气歌》拓帖
公姓家族堪称文韬武略的五世进士第一代、二代公勉仁、公跻奎,在朝为政几十年,多次提督川贵、巡抚湖广、整饷军务、惩贪官、定叛乱、擒匪首、降叛王,在湖广一带所立战碑至今犹在。每每遇到内忧外患,皇帝多派前去整肃征讨。 至公鼐一代,正所谓“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名重朝野。崇祯曾褒赞其为“父子翰林、五世进士”。
公氏家族,家族绵延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