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会议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 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故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代表德国举行会议,邀请各国出席,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会后,俄奥关系却渐渐变差,而巴尔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解决。
经过回教帝国数个世纪的统治,保加利亚与数个主要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国家终于在会后获得强国确认,成为独立民族国家。会议目的主要是修改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条款,让土耳其保得住君士坦丁堡。此举防止俄罗斯在打败土国后,向巴尔干扩张。
最后,与会国家签订了柏林条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1878 年 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 。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 伊朗被邀参加会议 ,但没有表决权。 德国为东道国,O.von俾斯麦任会议主席。 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3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 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3部分 :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土耳其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