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下一代互联网

下一代互联网1.下一代网络

基础

骨干网

应用

中间件

2. 下一代互联网资源

标准

前沿

使用指南

地址分配

3.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介绍

互联网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下一代互联网还没有统一定义,但对其主要特征已达成如下共识: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学术网,它以每秒10G的传输速率(相当于每秒传送15个VCD光盘存储的信息)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核心节点,速度是2009年以前的互联网的1000倍;为全国几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高速 IPv6网络接入服务,高速连接国内外下一代互联网。通过下一代互联网,人们将进一步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好处。网格计算、高清晰度电视、强交互点到点视频语音综合通信、智能交通、环境地震监测、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都将得以真实实现。(http://biso.cn/html/n.asp?id=1952 提供)

◎更大:采用IPv6协议,使下一代互联网具有非常巨大的地址空间,网络规模将更大,接入网络的终端种类和数量更多,网络应用更广泛;

◎更快:100M字节/秒以上的端到端高性能通信;

◎更安全:可进行网络对象识别、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实现一个可信任的网络;

◎更及时:提供组播服务,进行服务质量控制,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

◎更方便:无处不在的移动和无线通信应用;

◎更可管理:有序的管理、有效的运营、及时的维护;

◎更有效:有盈利模式,可创造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2年,我国57位院士上书国务院,呼吁“建设我国第二代互联网的学术性高速主干网”。次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

2004年12月底初步建成CERNET2,它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为数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接入,并通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CNGI—6IX高速连接国外下一代互联网。

在IPv4时代,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落后国外8—10年。IPv6的顺利实施,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一些方面甚至领先国际水平。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八部委联合于2003年酝酿并启动的。

为了彻底改变我国第一代互联网落后于人的状况,抓住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取得发展的先机,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国第一次搭建了IPV6试验床。200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NFCNET在北京建成并通过验收。同年,57名院士上书国务院,提出应利用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难得机遇,尽快推出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项目,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占领下一代互联网的制高点。

2003年,国务院批复了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8部委关于“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有关工作的请示”,随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NGI项目开始实施。CNGI专家委由工程院牵头。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由此正式进入了大规模研究及建设阶段。

此项目得到八个部委联合支持、五大全国性电信运营商和教育科研网、一百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几十个设备制造商承担,涉及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在中国通信网络科技工程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对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此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CNGI核心网已经完成建设任务,该核心网由六个主干网、两个国际交换中心及相应的传输链路组成,六个主干网由在北京和上海的国际交换中心实现互连。目前CERNET2、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科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铁通这六个主干网含国际交换中心已全部完成验收。CNGI核心网实际建成包括22个城市59个节点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国际交换中心的网络。

通过CNGI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共申请国内专利619项(已取得授权11项,绝大多数为发明专利),国外专利5项。形成了国家标准4项,提交国标草案10多项,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行业标准10多项。

目前已经向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申请互联网标准草案9项,已获批准2项,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核心标准领域(以前中国申请的近十项RFC均与中文相关) 。

CNGI项目启动之初就把产业发展摆到了第一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关键设备IPv6核心路由器到相关软件及应用,初步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群,彻底改变了第一代互联网时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并为未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