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走兽

长盛不衰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精心装扮,演绎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种罕见的民间表演艺术仅存于运城稷山县。
高跷走兽稷山县阳城村的高跷走兽艺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在阳城村的县城建成了火神庙,在正月二十九这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高跷走兽表演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从那时起,这项表演每年举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杨丙耀等老艺人凭着一种对祖先文化遗产的酷爱,将道具悄悄保存下来,使这项艺术得以继续传承。
气势宏伟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阳城村表演高跷走兽使用的兽头仍然是几代人延续下来的,每个走兽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或典故,每个故事都表现了征服邪恶的主题。兽头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现今保存较好的有貅狼、独角兽、麒麟、鳌、梅花鹿、黑狸虎、貘、象。
珍视遗产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时下,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救和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高跷走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