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的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闹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非常活泼明快,气势很恢宏。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翼城花鼓不仅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而且传播到陕西、内蒙、天津、河南等多边省份。
晋南各地,都有打花鼓这种形式。唯翼城花鼓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经历代相传,不断发展和提高,表演者身背几个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后击,每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还能跃上两人抬着的双杠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群众欢迎。经过千余年的流传,翼城花鼓已经遍布全县的大小村庄,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人人都会打翼城花鼓,翼城花鼓在翼城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溯源翼城县的花鼓主要是从明朝的时候就开始盛行。根据当地传说,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她就生长在西关村,她回家的时候,翼城为欢迎她,就组织了好多的这个社火活动,其中李娘娘对花鼓非常感兴趣,看了以后当场就奖了三千两银子,从此翼城花鼓就出名了,一直延续到现在,越搞越热火,越搞越好。
其实翼城花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据翼城县杨家庄杨生汉 (生于1910年)老艺人口述牞他家已有30多代打花鼓的历史,提起打花鼓他就会唱起流传了不知多少代的这样一段唱词:“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同村的几位老人都回忆说这段唱词曾被刻在一个高100厘米、宽70厘米的木牌上,祭于杨家祠堂,尊为传家之宝,此牌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初十日”(祠堂木牌1939年被日军烧毁)。由此可见,最迟在大唐贞观年间翼城就应该有了花鼓。
民国十六年修编 《翼城县志》(国戚卷)第一页和民国十六年修编《翼城县志》(祠祭卷)第三十页以及民国十六年修编 《翼城县志》祠祀卷均有记载,相传明万历李太后(翼城西关人)其父下世后牞她回翼城探乡祭祖牞适逢元宵佳节闹红火牞在观看了高跷、狮子、秧歌、花鼓等许多节目后,对翼城花鼓特别感兴趣,于是当场就奖赏表演者银子三千两。
翼城花鼓的起源和庙会、赛会、结社、社火有密切关系。大凡这些活动必然离不开打花鼓。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及民国年间,翼城花鼓已成为人们在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出现的重要节目之一,人们年年搞祭祀,年年闹社火,推进了翼城花鼓的发展和流传。所谓 “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牞经久不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用震天的锣鼓、生机勃勃的集会游行来唤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花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含有祝福和祈求丰收、幸福的意愿。此外,在寺庙迎神赛会的时候,也有大规模的花鼓出动,这类群众性的集会是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
艺术特色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打花鼓是翼城县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春佳节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时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表演,每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在大街上边走边打,进行游行表演,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往往适合扭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一种是场地表演,场地表演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进行中走到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来表演一番,这种情况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场地表演另外一种形式是广场表演。其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
当地民间艺人介绍,通常花鼓称之腰鼓,在翼城县叫花鼓原因有二,一是当地鼓的样式多,另外打鼓的花样也多。一个鼓手最多能背八个,击打的手法有转身鼓、浑身鼓、馒头鼓,还有边鼓等。
凡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翼城人的花鼓总要乘机亮相,尽情表演一番。此时,鼓手们精神抖擞,在街头边走边打,动作大方,鼓点整齐,节奏舒缓,往往与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
翼城花鼓还喜爱在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停下来表演一阵,艺人此时表演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广场表演发展到现时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这种表演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表演形式有二十多种,鼓点曲牌有四十多个。
传承意义
翼城花鼓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它也是音乐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共和国50周年大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进行表演的就是翼城花鼓。挖掘、整理和保护翼城花鼓,对进一步丰富民间舞蹈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翼城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打法根据表演者挎鼓位置的不同,翼城花鼓有高鼓、中鼓、低鼓之别,将鼓右高左低系于紧贴下巴处的称高鼓,将鼓稍斜挎于胸前的称中鼓,低鼓的位置在腰部。
翼城花鼓开始只是一人一鼓表演,将鼓系在胸前右高左低,成斜坡状,双手用鼓槌在鼓的两面轮流击打,每拍两下,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打一个鼓,双手使用的是木制硬槌,同时有大锣、呆锣、小镲伴奏。后发展到一人多鼓表演,是由一个技艺高超的鼓手,在头、肩、胸、腰、后背、腿、脚等部位系鼓进行表演。一般的最少挂三面鼓,三鼓是一个头鼓、一个肩鼓、一个胸鼓;五鼓是一个头鼓、一个肩鼓、一个胸鼓、两个腰鼓;七鼓是一个头鼓、一个胸鼓、一个肩鼓、两个腰鼓和两个腿鼓,名为“满天星斗”;九鼓是再加上两个小脚鼓。打多鼓右手使用的是用牛筋或麻绳制成的软绳。多鼓表演时是背花锣者先出场,再引出多鼓手,二人一退一进,到了场子中心后,背花锣者闪到一旁为鼓手击锣助威,让多鼓手开始表演自己娴熟精湛的击鼓技巧。因为鼓手身上系挂的鼓多,不便于大幅度的移动位置,所以多在原地表演。观众可以看见艺人双手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飞舞缠绕,无论是蹲下打、跑起来打、左旋右转、拧腰甩膀、踢腿跺脚,鼓点始终清脆响亮,接连不断。花鼓的另一种打法就是将鼓斜挎于腰侧,鼓槌的持法打法类似腰鼓,手腕手臂动作神速。
表演形式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以广场表演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鼓手配有女苗子(旦角)的和小丑的表演。先由鼓手带着女苗子和小丑跑各种队形,然后由鼓手独打一段花鼓,停打后,女苗子和小丑唱一段小曲,唱完后锣又开始重新表演,这种形式应变性强牞可长可短,一般在“闹红火”时表演。解放前的女苗子都是男演员扮演,不仅头部化妆颇费一番工夫,而且服饰的打扮也不得有半点马虎,以防露出大脚。一般都是头戴花冠,上身穿绣花彩衣,下身穿绣花长裙。解放后,女苗子由年轻的姑娘来扮演,只需简单化妆即可。小丑的服饰比较杂乱,甚至有些不伦不类,一般都是三花脸的打扮,多穿红花袄、肥筒裤或类似戏剧中孙悟空的服饰,头戴凉帽或各种形状的草帽圈。女苗子和小丑相互配合,来回串跳牞互逗互引,时而“双龙咬尾”、“二龙嬉水”,时而走“剪子股”、“风搅雪”等。
一种是不带女苗子和小丑,光是一群男鼓手上场表演。此种形式干脆利落,动作快,鼓点急,这种打法一开始鼓点就非常急,边打边快速变换队形,整个表演从出场到退场一环扣一环,动作与曲牌层次清晰,表演粗犷勇猛,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全部动作。
第三种是踩高跷和杠上表演。鼓手踩着高跷打着鼓走圆场,技艺高的鼓手踩高跷劈叉,起来后继续表演。在上杆表演时有几个队员抬着一根杠子上场,像猴子一样爬上杆表演造型。如“空中取酒”、“仙人过桥”、“蝎子倒挂”、“老虎大张口”等。此种形式也有不踩高跷表演的。除此还有对鼓表演牞对鼓表演俗称“二龙戏珠”,具体打法是:两个鼓手分别咬住鼓上的两条绸带向后拉,使鼓悬在空中,互相交替对打,同时运用转身打、跪着打、掏腿打等技巧。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翼城花鼓在背法和打法上与其他鼓乐艺术有所不同,表演风格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舞中有唱,唱中带舞,唱舞中又夹杂着特技,是一种集歌、舞、技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它的鼓乐曲牌、民歌曲调、基本动作、基本打法都有一整套较完整的规定和约定俗成的规矩。它以优美清晰的曲牌,灵活多姿的动态,热烈奔放的气势,体现了一种蒸蒸向上的奋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