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
抗战时期的四行仓库旧照
一、历史事件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国民政府先后在上海地区投入40多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淞沪大战”。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师师长,著名长腿将军孙元良属下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奉命坚守四行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据青年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坚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顾及到早期伤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强营700余人),也出于“凑整数”和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故号称800。之所以在四行仓库这个必死之地防守,是因为该地就在公共租界边上,毫无遮掩,相当于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争取同情。谢晋元将军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军进攻的时候,顾忌误伤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将士们孤军奋战四天四夜,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其间公共租界的民众隔河摇旗呐喊,甚至渡河送去慰问品。各国媒体现场报道,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完成使命后,本来就无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全部落入敌手。谢晋元已被汉奸杀死。其余官兵下场悲惨。(参见“谢晋元”、“四行仓库”词条)
八百将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国内外,人们称赞他们是“八百壮士”并专门谱写了颂扬他们的歌曲《八百壮士歌》。
二、1938年版电影(一)改革开放后的四行仓库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八百壮士
影片类型
战争
片长
53分钟
国家/地区
香港
《八百壮士》海报
对白语言
粤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制作公司
中南光荣影片公司
上映日期
中国香港
Hong Kong
1938年4月2日
演职员表
导演
鲁司Si Lu
编剧
鲁思Si Lu
主演
伊秋水qiushui yin
邝山笑Shanxiao Kuang
冯燕萍Yanping Feng
黄丽丝Lisi Huang
剧情介绍
抗战期间,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坚守阵地的英勇故事。有壮士身缚十余颗炸弹,与3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有壮士冒死登楼悬挂中国国旗。在他们的感召下,曾经花天酒地的杨大名也觉悟了,他拿出自己的一般家业购买救国公债。其子杨启信也主动参军奔赴抗战前线。八百壮士一直孤军奋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1938年版电影(二)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八百壮士
影片类型
战争
片长
53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制作公司
中国电影制片厂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应云卫 Yuwei Ying
编剧 Writer
阳翰笙Hansheng Yang
演员 Actor
袁牧之Mouzhi Yuan
陈波儿Boer Chen
洪虹 Hong Hong
摄影 Cinematography
王士珍 Shizhen Wang
剧情介绍
影片叙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国民党八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后撤,率领四八○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军人英勇杀敌,女童子军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输送食物、医药,当牵制任务完成,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与《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于几成孤岛上海的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数百国民党军人与包围的日军的阵地战。导演根据一些史实,利用四行仓库周围有英法租界,苏州河对面又是国统区,苏州河两岸战争与和平不同环境造成的戏剧冲突,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热烈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导演能把握住双方冲突的因素,安排丛生的险象,利用我军在枪林弹雨下,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民众都为军人担心的正反打镜头蒙太奇剪接手法,形成扣人心弦的场面,把剧情推向高潮。
四、1975年版电影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八百壮士
地区
中国台湾
导演 Director
丁善玺 Shan-si Ting
编剧 Writer
丁善玺 Shan-si Ting
演员 Actor
陈鸿烈 Hung Lieh Chen
柯俊雄Kog Jung-Xung
林青霞
Brigitte Lin .....Yang Hui-min
张艾嘉Sylvia Chang
秦汉Han Chin
金汉 Han Chin
徐枫Feng Hsu .....Mrs. Hsieh
摄影 Cinematography
Wenjin Lin
剧情介绍
继《英烈千秋》之后,丁善玺编导的这部影片,叙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国民党八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后撤,率领四八○ 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军人英勇杀敌,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输送食物、医药,当牵制任务完成,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与《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于几成孤岛上海的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数百国民党军人与包围的日军的阵地战。导演根据一些史实,利用四行仓库周围有英法租界,苏州河对面又是国统区,苏州河两岸战争与和平不同环境造成的戏剧冲突,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热烈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
影片评价
就影片本身而言,由于属于台湾国民党当局政治宣传电影,本片的创作内核实际上已经是大打了折扣。但就历史本身来说,无论是八百壮士的史诗壮举,还是电影中那激越的雄魂,都是我辈当顶礼致敬的楷模。影片由著名影星柯俊雄主演,而且扮演杨惠敏的就是日后红遍华人世界的著名女星林青霞。此片曾经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如1976年在韩国首都汉城第22届亚太电影节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
五、八百抗战壮士遗骸乱葬海外《法制周报》与十万网友发起“接抗战英魂回国”活动
2008年12月底,一位北京网友发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的帖子后,不少网友发出接抗战英魂回家的呼吁。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幸存者田际钿及杨养正听闻此事后,饱含热泪回忆了在战俘营的悲惨生活。
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前首府拉布尔附近的一处荒坡上,静静地安葬着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和新四军等抗战英雄的遗骨。
一位华侨的意外发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
“他们都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英魂,我们不应该把他们遗忘!”网友“天竺道”的呼吁,得到了超过十万名网友的签名支持。即日起,《法制周报》联合海内外网友,向社会发起“接抗战英魂回国”的活动。
一位华侨的意外发现
2008年12月底,北京网友“天竺道”在某社区发布了一条《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的帖子,讲述了在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处荒凉的山坡上,有600多名中国抗战将士的遗骸,其中包括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领导的“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将士,还有新四军战士的遗骨。
这条帖子立即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强烈关注。
“他们都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英魂,我们不应该把他们遗忘!” 《法制周报》记者联系到网友“天竺道”时,他顿时觉得热血沸腾。
“天竺道”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职员,他告诉记者,这片悲壮的墓地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一位华侨意外发现的,他从国外的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将此情况发布到了网上,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这片墓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前首府拉布尔(Rabaul)附近,一位前澳大利亚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意外发现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与中国军队标志的墓碑和墓地。一位当地华侨知道后,雇请丛林土著人带路,费尽周折后,在一处荒坡蔓草丛间找到了三座中国军人墓碑。其中,有两座可辨识碑文,分别是原陆军67师200团的上尉吴坤、原陆军新30师上士孔宪章,另一座破坏严重难以辨识,但死亡时间都是1945年。他们都是抗战期间被日军送到当地当劳工,来不及等到胜利返乡,就客死他乡。
华侨的这次意外的发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二战期间,拉布尔成为日军的海空军基地,先后约有1600多位中国军人被解送到拉布尔战俘集中营当劳工。在运输途中死亡的不计在内,先后在俘虏营中死亡者达653人,剩下约1000人,到1946年时被美国海军送回中国。这600多名抗战英魂的遗骨从此流落海外。
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退入上海租界后,被英军软禁成为“孤军”。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英租界,“孤军”成了战俘。1942年,除成功逃脱的战俘外, “八百壮士”中的50名官兵,由二排长薛荣鑫(四川人)带领,被押解到远离祖国的西太平洋的拉布尔岛屿上,过着非人的苦役生活。
幸存者的伤痛回忆
据当年担任战俘营译员的华侨张荣煦回忆:幸存官兵回国前,曾与当地侨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259位官兵遗骸。但十几年后,墓园失修荒废,被夷为平地。
随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独立,大量华人迁居澳洲。后来,拉布尔市区毁于火山爆发,留在当地的侨胞更少,埋骨于此的抗日将士也更加鲜为人知。这次被发现未被破坏的墓碑,便属于其中的一小部分。
湖北籍的“八百壮士”之一田际钿老人,是当年拉布尔战俘集中营的幸存者。据他回忆,部分“八百壮士”被送到岛上后被拆散,田际钿所属的“中国军人勤劳队”共有160人,其中包括部分新四军战俘。战俘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生病得不到医治,就眼睁睁地等死。
1945年8月,他们看到日军垂头丧气,整天酗酒,才知道日本已经战败,反过来把看守的日军抓起来当了俘虏。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接管拉布尔的盟军澳大利亚第十三师所属军舰来了,岛上的战俘争相跳下海迎接,游了近半公里爬到舰上,和舰上盟军士兵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
但存活下来的战俘所剩无几,田际钿所属的劳工队,两年后仅剩38人。
1946年3月18日,只有34名壮士回到上海,14人客死他乡,另有两人,一人被日军殴打致伤罹病,一人精神错乱,留在当地治疗而暂缓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