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鸟
缝纫鸟又叫“灵雀”,又被称为“攀雀”,蒙古族称之为:“乌仁·巴丽珠海”,意思是缝纫技艺好,灵巧的鸟儿。它略小于麻雀,羽毛呈黄色,颈上有一道黑圈儿,鸣叫声婉转动听。夏季多以蚂蚱、蝗虫、蠓虫和蛾子等昆虫为食,属于益鸟。
玛拉沁夫笔下的非洲“缝纫鸟”,筑巢的原材料是草,中国“缝纫鸟”——灵雀筑巢的原材料是马尾、兽毛。两者相比,后者的筑巢技艺要高于前者,筑巢难度也大于前者。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缝纫鸟正是紧张劳作之时,它们双双忙碌着筑巢建窝。幽幽的河岸,寂静的山林,人迹罕至的高山草原,都是它们的理想家园。它们在筑巢时,就地取材,首先选择长一些的马尾,用嘴缠绕在树技上,拴牢后衔来羊毛、牛毛和马毛等,开始缝纫编织,还要用嘴衔来水,洒在上面,并用爪子不断地蹬踩,直到踩实为止。灵雀筑巢,主要是靠那灵巧的尖嘴,然后才是爪子。筑巢的时间较长,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缝纫鸟编织成的巢,像一个带把的葫芦,又像蒙古族婴儿脚上的小靴子。若从远处望去,颇像一盏精致的小灯笼悬挂在绿荫深处。
缝纫鸟编织的巢,长约五寸左右,细小的巢口,位于“葫芦把”上。因为是用韧性很强的马尾吊在空中,巢口所在的“葫芦把”弯曲平伸,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雨水。用兽毛缝纫编织而成的巢,还能防寒保暖。此外,吊在空中的巢,使对鸟儿和鸟雏垂涎的毒蛇也无计可施。
缝纫鸟的巢中,铺有许多长长的棕毛,缠绕着雏鸟的腿爪,使小鸟不能爬出巢外。即使大风将鸟巢吹得倒转一百八十度,雏鸟也安然无恙。
有时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也偶尔采集灵雀遗弃的巢,拿回家后,大人、小孩子欣赏一番。因为它是用兽毛缝纫编织的,就按其形状,用剪刀简单地加工一下,就制成一双小巧、样式奇特的小毡靴,给还未学步的幼童穿上。
缝纫鸟的巢,实为鸟巢之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