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兴菜刀
曹正兴菜刀是湖北武汉手工业传统名牌产品,素以“前薄后厚、刀板平整、前切后砍、刀口锋利、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而闻名。
曹正兴菜刀的创始人曹月海,是黄陂县郝家庙大曹湾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正月,筹办一盘行炉在汉锻制菜刀,取标记为“曹正兴”。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曹氏第二代经营。次年,在汉口张美之巷开设曹正兴刀店,以“钢火纯正,货真价实,夹灰卷口,包掉回换”而取信于顾客,生意极为兴隆。民国初年,传至曹氏第三代,改变经营方式,大量收购刀坯,经整形、淬火后镌上曹正兴牌子,以高于同行30%~50%的价格出售,旺季时日获纯利达60块银元。尔后,因曹氏后裔挥霍无度,营业日渐衰落。武汉解放前夕,由第四代曹文治筹资复业,终因资金短缺,勉强支撑门庭。
1955年合作化运动中,老二房曹正兴、曹正大、曹正太及曹正兴、汤大兴等组成第四刀具生产合作社。同年5月,改名为“武汉市曹正兴刀具生产合作社”,有职工39人,6盘红炉。1959年,菜刀质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荣获湖北省红旗单位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1年以机械生产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从下料、锻打到冷作,逐步形成流水作业生产;在材料上亦改用复合扁钢,变红炉夹钢生产工艺为红轧压坯、气锤锻制代替人工锻打。次年,市手工业局对曹正兴菜刀作质量鉴定:刀口利、钢火好、刀面光、刀柄牢、品种多,并被命名为名牌产品。产品行销内蒙古、陕西、广西等地,还远销港澳、日本、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能力达12万把。从1961年起连续五年在全省同行业历次评比中均获第一名,列为全国优质菜刀。
曹正兴创业时,即按湖北人喜爱猪牛骨头煨汤的生活习俗,研制出前薄后厚,前切后砍,切砍兼用的锥形板式菜刀。其用料考究,选用美国宝剑牌钢材(约当50#碳结钢),钢质好,硬度适中,锻制的菜刀既刚且柔,刀刃锋利不易崩口或卷口。在操作上,刀板两面走锤,形成以“走得稳,夹钢紧,贴得平,刀口均匀,青钢白铁分明”为特征的技术操作方法。并总结一套“三钢(试钢、锻钢、夹钢)、“四口”(铲口、提口
、直口、磨口)、“一淬火”(涂泥后平烧刀背再下水淬火)的传统生产工艺。
成立合作社后,囊括汉口各擅所长的5家刀店,有以菜刀驰名的老二、三房曹正兴,以屠宰刀著称的曹正文,长于厨刀的曹正大,精于书简刀具的曹正太。并荟集武汉刀剪行业中有声望的汤先柳、雷元福、曹兴汉、胡家万、戴国保、刘友清等名师巧匠,发挥其技术优势 但自70年代以后,曹正兴刀厂发展缓慢。资金短缺,厂房狭小,设备陈旧落后。到1985年底,曹正兴刀厂有职工134人,厂房建筑面积1 800平方米,各种专用、通用设备42台(套),有50%带病运转,唯一的一台自制齿轮剪板机已使用二十多年。生产品种有民用菜刀、餐馆厨刀、杂件刀、屠宰刀、工业用刀及各种异形刀六大类,300余种规格,年产能力31.5万把。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汉北路的武汉市曹正兴刀厂发明的组合菜刀更是在1988年申请专利成功.组合菜刀是对菜刀的改进,在现有的一体式菜刀工艺复杂落后,老式菜刀不能适应切砍挖削多种要求。而新型组合菜刀是将刀片与刀柄制成装配式结构,是通过刀片上的装配孔和刀柄体上的固定销完成的。这样的刀片工艺简单,便于大批量机械化生产。这种组合菜刀换上不同刀片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