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葶飞蓬
短葶飞蓬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具纤维状根,颈部常被残叶的基部。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或分枝的顶端。外围的雌花舌状,蓝色或粉紫色;中央的两性花管状,黄色;花药伸出花冠;瘦果狭长圆形,扁压;冠毛淡褐色,刚毛状,外层极短。花期3-10月。
中文学名:
短葶飞蓬
拉丁学名:
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
别称:
灯盏花(滇南本草)、灯盏细辛(云南贵州)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菊目
科:
菊科
族:
紫菀族
属:
飞蓬属
种:
短葶飞蓬
分布区域:
产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及西藏等省区。
命名来源:
Symb. Sin. 7: 1093. 1936
目录
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短葶飞蓬的生境
[1]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粗厚或扭成块状,斜升或横走,分枝或不分枝,具纤维状根,颈部常被残叶的基部。茎数个或单生,高5-50厘米,基部径1-1.5毫米,直立,或基部略弯,绿色或稀紫色,具明显的条纹,不分枝,或有时有少数(2-4个)分枝,被疏或较密的短硬毛,杂有短贴毛和头状具柄腺毛,上部毛较密。叶主要集中于基部,基部叶密集,莲座状,花期生存,倒卵状披针形或宽匙形,长1.5-11厘米,宽0.5-2.5厘米,全缘,顶端钝或圆形,具小尖头,基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翅的柄,具3脉,两面被密或疏,边缘被较密的短硬毛,杂有不明显的腺毛,极少近无毛;茎叶少数,2-4个少有无,无柄,狭长圆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4厘米,宽0.5-1厘米,顶端钝或稍尖,基部半抱茎,上部叶渐小,线形。头状花序径2-2.8憧米,单生于茎或分枝的顶端,总苞半球形,长0.5-0.8厘米,宽1-1.5厘米,总苞片3层,线状披针形,长8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尖,长于花盘或与花盘等长,绿色,或上顶紫红色,外层较短,背面被密或疏的短硬毛,杂有较密的短贴毛和头状具柄腺毛,内层具狭膜质的边缘,近无毛。外围的雌花舌状,3层,长10-12毫米,宽0.8-1毫米,舌片开展,蓝色或粉紫色,平,管部长2-2.5毫米,上部被疏短毛,顶端全缘;中央的两性花管状,黄色,长3.5-4毫米,管部长约1.5毫米,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无毛;花药伸出花冠;瘦果狭长圆形,长1.5毫米,扁压,背面常具1肋,被密短毛;冠毛淡褐色,2层,刚毛状,外层极短,内层长约4毫米。花期3-10月。
生长习性短葶飞蓬的植株
[2]
常见于海拔1200-3500的高山和亚高山开旷山坡,草地或林缘。[3]
药用价值全草(灯盏细辛):辛、微苦,温。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健脾消积。用于瘫痪,风湿关节痛,牙痛,胃痛,小儿疳积,小儿麻痹及脑膜炎后遗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