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琳
人物简介徐玉琳,女,原名玉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于天堂镇一个书香人家。其父徐家驹,字伯龙,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举人。徐玉莲刚五岁,父亲就利用闲暇以《女儿经》、《女四书》、《百家姓》等书作教材教她读书识字,她以其聪颖天资,深获父新喜爱。光绪三十年(1904)徐家驹任印江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地址在今印江民族中学文昌阁侧)董事(校长)。次年,便将其家属带来印江县城。他白天从事教学,晚上即辅导女儿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徐家驹接到友人函约后,辞其校董职务,携眷赴京。光绪三十四年(1908)徐玉莲女扮男装进学堂读书,把“玉莲”改名为“玉琳”(以后一直用此名),对处称“四少爷”,遂得进入北京一所小学堂高小班读书了(其时北京小学堂男女生已可同班)。 民国三年(1914),徐玉琳随父母亲从江苏太仓回到原籍天堂哨。民国七年(1918)徐玉琳与甲山寨张安吉(日本留学生张少白之子,后曾任印江中心区即城关区区长)结婚,婚后徐玉琳并不甘愿过少奶奶的生活,在甲山寨家里设馆教学,从事育人工作。她教学的内容,不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传统书籍,而是采用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课本。她不断向学生灌输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新思想。学生进步快、社会评价高。
人物经历民国十七年(1928)徐玉琳利用徐家与张家在印江地方上的声望和自己曾受过新教育的条件,亲自出面说服地方绅耆支持她创办女子小学,取得了教育局、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批准将女子小学的开支纳入县财政开支的范畴。民国十八年(1929)春,“印江县懿德女子小学校”创立。
懿德女子小学校设在邓公祠(今县公安局)内。县政府委派徐玉琳任该校校长,由校长聘请了胡开梅、蔡惠卿(均外地人,县政府官员家属)等五人为教师。当年即招高小一班,学生25人,初小二班,学生47人,全系女性。徐玉琳除主持学校行政事务工作外,还兼任音乐、体操、自然等课老师。懿德女子小学,班风正、校风好,学校办得生气勃勃,博得社会人士交口称赞。
徐玉琳除积极办好懿德女子小学外,还经常深入妇女群众中去,做些教育、启发、鼓动工作,组织妇女们参加社会活动。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玉琳为了抗日救国,毅然辞去懿德女子小学校长职务,投笔从戎,参加了贵州省48名先进妇女组成的“抗日战地服务团”,脱下红装换戎装。县政府组织机关学校和群众上千人在县城察院坝召开了欢送大会。徐玉琳奔赴前线后,出生入死,备受艰辛,民国三十二年因病解甲回家。后于民国三十四年,组织成立了印江第一个妇女解放组织——印江县妇委会,并担任理事长。1960年病故。终年63岁。
徐玉琳不愧是民国时期印江妇女运动的先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