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负荷评价
人劳动时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以及环境因素又对机体的器官或功能产生一定的效应或影响。在工作中,劳动负荷(work load)过高或过低都不好,负荷过高会降低作业的水平与质量,容易引起疲劳甚至损害,而负荷过低则会降低作业者的警觉性,感到单调、无聊,也影响作业能力。因此,劳动负荷应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劳动负荷评价的目的就是将劳动的负荷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而并不是要消除劳动负荷。
一、体力劳动负荷评价
1.劳动能量代谢率:是传统的劳动负荷测定指标,已有100多年的使用历史,适合于评价全身性的动态体力劳动。
2.心率:也是一项传统的指标,适宜反映动态体力劳动的应激程度,也可用于评价小肌群参与的劳动负荷,甚至脑力劳动负荷。
3.肌电图:将电极置于肌肉内或皮肤表面可测得肌电电压,称为肌电活性。肌电活性与肌肉的力量或负荷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肌肉疲劳时,肌电谱会发生明显变化,振幅增大而频率降低,因此可直接反映局部肌肉的疲劳程度。
4.中心体温(如直肠温度):反映机体自环境受热和自身产热的总和,且十分稳定,常用作高温作业时机体的应激指标。
5.血乳酸含量:是评价体力劳动负荷的经典指标。
除上述5种指标以外,评价体力劳动负荷的指标还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激素、白细胞等。
二、脑力劳动负荷评价
1.瞳孔测量术:通过测量瞳孔直径反映劳动者注意力的高低,工作负荷越大,瞳孔的直径也越大。
2.心率:是评价脑力劳动负荷的常用指标,心率的升高一般与脑力工作负荷增高有关。
3.心率变异性:心率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变异,有时每分钟可达10~15次。随着工作负荷的增加,变异性会下降,甚至趋于消失。
4.脑诱发电位:某散在的刺激事件可在脑中引起一个短暂的换起反应,表现为来自大脑皮层的一系列电压波动。P300ms为事件刺激之后大约300毫秒所发生的电压波动的正向组分,其幅度和潜伏期可用于反映脑力工作负荷,随着负荷的增加,幅度降低,潜伏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