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
1956年,Philip Cagan撰写的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一般被视为最早研究恶性通胀的书目,他当时把每月50%以上的通胀,称为“恶性通胀”,又或“超通胀”。现时国际会计标准29指恶性通胀具有四项特征:
·公众不愿持有现金,宁可把金钱投放在外国贷币或非贷币资产。
·公众利用外国货币,结算自己本国货币的资产。
·信贷是按借款期内的消费力损耗计算,即使该时期不长久。
·利率、工资、物价与物价指数挂钩,而3年累积通胀在100%以上。
在日常生活中,公众轻易感受得到恶性通胀的影响。在一些知名例子中,德国20年代初的物价,曾在每49小时增加一倍;40年代初的希腊被德国占率时,物价每28小时上升一倍;匈牙利战后曾每15小时增加一倍。这种极端例子一般在战事发生,即使近数十年亦时有出现。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南斯拉夫的通胀就曾每16小时增加一倍;乌克兰、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亦在80或90年代面对严重通胀。最近期例子为津巴布韦。
对付恶性通货膨胀的办法对付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办法是实行稳定化改革。关键是能控制货币增长,需要政府不再依赖增长货币来支付其预算,成功的改革包括重新组织政府财政,减少支出,增加税收,重建中央银行的法律权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