姫路城

姫路城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通称为白鹭城。
和熊本城、松本城合称日本三大名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称日本三大连立式平山城。由于其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
位于姬路市中心,为本市主体象征。由于城外看起来又白又美,有很多时代剧和电影也在这里进行拍摄。
历史
年表
日本南北朝时期,1333年(元和3年)开始筑城。赤松则村在姬路山上建下了称名寺。1346年(正平元年)史家普遍相信姬路城于本年由赤松贞范筑造。室町时代中,1441年(嘉吉1年),嘉吉之乱起,赤松氏没落,山名氏占领了姬路城。其后应仁之乱中,赤松氏又重夺。
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1580年(天正8年)趁丰臣秀吉攻打毛利家之际入城。黑田孝高筑起三层的天守阁。
1601年(庆长5年) 池田辉政因关原之战的战功,花了8年的时间进行大扩建、完成现在的结构。
池田氏转封在鸟取城。本多氏的伊势桑名入城。
1618年(元和4年) 构筑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宽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桥入城。
1868年(明治元年)新的政府在明治时代是山冈山藩属龙野藩属姫路藩属把追讨命令但是,和睦以城退让成为。那时、辉政的后代池田茂政率领的冈山藩部队対姬路城用数发的空炮威吓炮击。
1871年(明治4年)因实行废藩置县,全国的城池都被废弃。姬路城被拍卖,以23圆50钱给买下。但是,解体要是花费过分地大就以事情结果就那样被看作为了,权利也是消失。
1874年(明治7年)步兵第十连队设置。三之丸的建筑、武藏野御殿、向屋敷等多数建筑除去了。
1879年(明治12年) 同连队?中村重远大佐尽力、帰于陆军省的保管管理。
1882年(明治15年) 备前丸因失火被燬。
1910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开,耗了9万圆以修理天守阁。
1919年(大正8年) 陆军省修理西之丸。其后,第十连队转移往冈山。
1928年(昭和3年) 指定为历史遗迹。由文部省管理(实际管理者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 天守阁被指定为“国宝”。后来,渡橹等亦被指定为国宝。
1934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开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战争战局恶化,修理中断。
1945年(昭和20年)7月3日 姬路大空袭。城内中弹。在姬路本城遗址的中学校舍虽被烧毁,但城的本体却奇迹地免祝融之祸。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阁以外的修理完结。
1956年-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阁大修理
1993年(平成5年)被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建筑
是日本幕府时代的一座藩国领主卫城,江户时代日本最高造城技术。
特征
主体建筑群:由中心部份的大天守阁(46.4米)、小天守阁共83座建筑群的数层屋顶连接而成之城郭。
结构分析:
‘崭新的技术是以前神社、寺院建筑都未曾使用过的。’
基础结构(Nedori gumen):对于当时西方城堡尚未出现此种建造方式,来自荷兰East Indies公司的Kämpfer博士在十七世纪中拜访日本时,曾对此种精致石墙建造方式大感讶异。砖石工程的基础在于如何建筑负担庞大压力的地基部份(Neishi),这称之为“Nedori gumen”,因此石作主工程师将致力于高阶武士指派的工作。目标在于防止严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护由地震带来的损伤,当这个基础工作已结束时,圬工业已完成。圬工有三种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过程中K工法累积石块到倾斜三十度,U工法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倾斜四十五度,其危险之处在于尚未完成前可能产生的崩塌,直到倾斜约四十度时。“为何姬路城墙使用这种大曲线型建造?”最初的设计发明出此种城墙,目的在于分散主城塔(天守阁)负担于城墙上超过5700吨的垂直向重量,同时符合强大地震时所需。再者,这种曲状结构可避免雨水停留在边缘角落,并且一并集中在集水管。此外,这种施工对策亦有三种功能:在砖石未上灰浆或其他灰泥前可避开碰触,并防止水残留在凹陷处,墙体中央部份的图样“Waraizumi”,类似小孩子的胡乱堆砌。无疑地,如何面对敌军的侵犯仍是建造时使用法则的最大诱因。曲型墙结构创造最大曲度,也为它创造更多的美感经验。
柱梁结构:由三面石墙围起来的地基建筑加上其上面的六层,总共七层,正中有东西两根从地基建起而直达第六层的大柱(直径为0.95米、高为25米)。整体构造是采用堆积重叠的轴结构,用通柱分别自地基至第二层,从三层至四层,由五层至六层构成三个共同体,然后用横梁来巩固通柱,以形成各层的地板结构;而横梁和通柱上的大梁则插入中央的大柱,如此可使三个共同体得以结合成一体。
回廊:每隔一个开间(约2米)就有一个中柱,如加上中间支柱,那就每隔半间(约1米)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个角隅架设和支柱同样尺寸的对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说是极坚固的构造。初期的“天守”只有下方是“大壁构造”(像土仓库墙壁,从正面看不到柱子),嗣后为了美观和防护上需求,在墙壁上全部涂上白色灰浆,窗格也在装上铁板后同样施作。
屋顶:在山形墙上加上锯齿或波浪状斜板,美化各层的外观而使之看来富有变化。
防御系统:由姬山(45.6米)与周边平地构成的“高台平山城”(总海拔92米),周围筑有壕沟城池,石垣和城壁固守著城堡。同时,各个城郭区域或各条通道之间均有石垣和城壁相隔,使外敌不可能轻易进入。石垣呈陡斜状,这种特点被称为“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翘出,使人难以攀登。灰瓦白墙,为了防火外部墙壁全部涂以白色灰浆。
名称由来:
姬路城:姬路在日语中指蚕茧,由于姬路城所处的姬山、鹭山两座山岗酷似蚕茧,故沿城方圆一带渐被人们称为“姬路”。
白鹭城:其白色城墙及蜿蜒屋檐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鹭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