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卡斗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迷卡斗蟋

迷卡斗蟋俗称促织,蛐蛐.体长13-18MM.雄虫一般有固定的洞穴,雌虫则没有.雌虫根据鸣叫寻找雄虫洞穴,进洞后结为临时夫妻.白天想聚洞中,晚上雌虫便弃洞而出,寻食,产卵.广部与全国.

增加的内容:

中 文 名 迷卡斗蟋(白虫)

俗名别名 白虫、斗蟋、蛐蛐、财积、促织、吟蛩

英 文 名 Sausure

拉丁学名 Velarifictorus micado

品种

地理分布 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

迷卡斗蟋是活跃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香港等地各种斗蟋场上的勇士。尽管自古以来斗蟋迷们命名出多达七八十种不同的斗蟋,实际上绝大多数均属于此种斗蟋,许多所谓的不同种类,往往是个体差异,或是人工选育的不同品系。

迷卡斗蟋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后头有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1条中间狭两端宽,形似大括号“{”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具淡黄色斑纹。前翅略不达腹端。后翅短于前翅。亦有后翅长于前翅的个体,俗称“飞机翅”。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为两室,斜脉2条,端区约与发音镜等长,末端圆。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常脱毛,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习性 迷卡斗蟋栖息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掘洞穴或利用现成瓦砾石块缝隙而居。迷卡斗蟋所筑洞穴常带蓬盖状伸出物,与地面约成45度角。拉丁属名“Velarifictorus”即有“覆盖物”之意。雄迷卡斗蟋具极强的领地占有习性,一个洞穴只能容纳一只雄性或和单只雌性配偶。为争地盘、争配偶,与其他雄性个体进行殊死决斗是本种在行为上的特性。野外占据地域宽广,鸣声响亮的迷卡斗蟋,通常具较强的斗性。

体形尺寸 体长13-18mm

繁殖方式 卵生

食性

鸣声 清澈嘹亮,节奏中速,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连续无间断。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鸣叫长达几十分钟,甚至100分钟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