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清代纳兰性德词作。
作品名称: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创作年代: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作品出处:
纳兰词
文学体裁:
词
作者:
纳兰性德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鉴赏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①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②,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③。淅沥暗飘金井叶④,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⑤。[1]
作品注释①双林禅院:指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七公里处双林寺内之禅院。双林寺内东轴线上有禅院、经房、僧舍等。
②孤檠:即孤灯。
③清吹:清风,此指秋风。
④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
⑤“薄福”句:意谓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荐,进献、送上。倾城,代指美女。[1]
作品鉴赏[2]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之旧历二月、九月,纳兰曾两次随同皇帝、皇太后西幸五台山,这首《忆江南》大约作于九月的行途中。这首词是为亡妻而作,从“风雨消磨生死别”句来看,其伤悼之意已明。诗人宿于寺舍僧房,但所得感受却非禅宗佛事,亦非对人生的某种领悟,而是更勾起对亡妻的刻骨怀念。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这种生死不渝的爱情、夫妻情,对于封建时代的贵介公子来说,确是难能可责的。
词人说,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似乎与僧人无异了。劈头就表述心曲,只缘与所爱者作了“生死别”,又别后“不能醒”,不能从痛苦中自拔,尤其是想到与她曾经的缠绵深情,就更令诗人伤感。于是夜宿禅房所闻见中便无处不伤情了,纵然心灰若僧,但毕竟“未全僧”,仍是不能忘情于她。纳兰深受佛道之影响,故其词中亦时有流露。此篇表现得十分明显。但他又将这种思想、情致寓于恋情之中,遂显得扑朔迷离,深曲委婉之至。[1]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像
[3]
纳兰性德
(1655—1685)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是当时词坛的杰出代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