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晓峰
人物简介童晓峰,男,1976年11月出生,浙江宁波人。华东理工大学童晓峰副教授
[1]
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习经历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理学学士
1999年9月至2005年7月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导师:张兆国研究员 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2005年8月-2006年4月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新药研发 课题组长
2006年5月-2007年6月 德国Leibniz Institute for Cataly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stock 导师:M. Beller教授 博士后
2007年7月至今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精细化工系 副教授
获奖情况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2006年德国洪堡研究学者奖(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2006)。
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校园新星”。
研究成果(a).首次实现了Rh(I)催化的卤素分子内迁移的1,6-烯炔ene类型的环异构化反应,提出了涉及π-烯丙基铑中间体的可能反应机理。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实验上观察到并且得到验证的1,6-烯炔环异构化反应新的反应途径,是1,6-烯炔环化反应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
(b).把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有关Pd(IV)的研究成果应用到1,6-烯炔环化反应领域,发现了Pd(OAc)2催化的1,6-烯炔氧化环化反应,提供了一种方便的[3.1.0]双环结构的合成方法。更重要的是:控制实验结果显示Pd(IV)中间体进行的还原消除是一个SN2类型的反应机理,为有关Pd(IV)金属有机化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研究兴趣和方向主要集中在有机反应方法学这一领域,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恶唑碄配体目前在不对称催化领域是一类使用非常普遍的N配体,这类配体的合成和应用一般都有专利保护。对这类配体进行改造,以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配体,并对新配体在不对称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
(b).对1,n-烯炔环化反应这个反应方法学领域的热点进行研究。通过设计新颖的1,n-烯炔反应底物,在成熟的催化体系下得到新的环化产物。设计和开发新的催化体系,应用到1,n-烯炔环化反应,以期在反应机理和反应方法学上有所突破。并对新的环化产物进行测试,以期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目标小分子。
(c).Pd(IV)中间体是近几年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对其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研究的重点将会集中在Pd(IV)中间体的形成、反应性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类新的涉及Pd(IV)中间体的反应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