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节
祭敖包节:“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每逢路过,远远地就要下马叩拜。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间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祭敖包就是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丰收、平安。祭敖包会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在农历四、五月择吉日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唱歌、跳舞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