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灸法
罐灸法概述罐灸法是对传统拔罐法的一种发展。针灸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穴区拔罐后如留置时间较长,局部可出现水泡,类似直接灸或隔物灸过程中轻度烫伤皮肤后产生的水泡。所以称之为罐灸法。有人曾将本法与针剌法用于腰痛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罐灸法的效果更为明显。
罐灸法操作方法一般选用质优透明的中号玻璃罐或抽吸罐。选好穴区后,对火罐口周缘及穴区均以75%乙醇反复擦拭,严格消毒。然后以闪火法或帛吸法拔罐,留罐。待罐内皮肤产生水泡后去掉火罐。每次取1~2穴。一般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水泡内水液,以干燥无菌纱布敷于拔罐处。每隔7日治疗1次,一般3~5次为1疗程。
罐灸法主治病证肩周炎、腰背部疼痛等。
罐灸法注意事项1.罐灸适用于腰背部病证,禁用于面部。
2.由于个体差异,如较长时间留罐仍不出现水泡者不必强求。
3.罐灸时,往往出现较大面积的水泡群,应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罐灸法临床应用1.骨质增生病(骨痹)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灶区)。颈椎增生:风池、大椎、肩髃 、陶道、身柱、秉风、大杼;腰椎增生:悬枢、上髃 、中髃 、下髃 、命门、腰俞、长强、(腰)阳关;肩关节病变:肩髃 、肩外俞;膝关节病变:内膝眼、犊鼻。
配穴:颈椎增生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腰椎增生加环跳、风市、殷门、承扶、委中、足三里、三阴交;肩关节病变加大杼、肩中俞、秉风、巨骨;膝关节病变加阳陵泉、委中、血海。
治法:取穴要求阿是穴与不同病证取穴相结合,主穴与配穴相结合,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左右侧交叉取穴相结合。选好穴位后,根据不同症情,部分穴位可用梅花针叩刺或针刺,再根据不同年龄、病情轻重,选取不同的透明的罐具进行拔罐,留罐1~1.5小时,至出密集的水泡为止,取下罐后,小的水泡不须处理,大的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吸净泡内水液。以敷料覆盖。穴位可轮用,隔日1次或每周2次。5~7次为一疗程。间隔1周后进行下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采取1~3个疗程。
疗效:共治90例,用罐灸法,总有效率为94.4%。2.功能性腰痛取穴:阿是穴、肾俞或大肠俞。
治法:
(1)消毒:火罐口周缘及穴处以75%乙醇反复擦拭。一般选用质优透明的大号玻璃罐。
(2)拔罐:以闪火法拔罐穴处,留罐、待罐内皮肤产生水泡后去掉火罐。
(3)外敷:放去水泡内水液,以干燥无菌纱布敷于拔罐处,一般3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后休息7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