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漕村
虎啸漕村原为虎啸周,关于该系周姓据传,该系周姓始祖周楷世,原住天台赤城山,赤城山,是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活佛”济公就出生在赤城山脚下的永宁村,明朝正德年间,周楷世因爱茅山之胜,遂自台州天台赤城山迁此居住。
赤城山也是天台山的象征,李白曾在《天台晓望》中写到“门标赤城霞”,东晋文学家孙绰也有名句
:“赤城霞起以见标”,都点出了这层含义。赤城山山门上写着“赤城栖霞”,意喻山上的赤赭色岩石,看起来就象栖居在山间的片片彩霞。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第二次游赤城山时,曾用“丹霞层亘”来描述这一景观。地理学家把这一地貌称为“丹霞”地貌。每当晨昏,彩霞灿烂,分不清哪里是山岩,哪里是天上的云彩,这就是被称为天台八大景之一的“赤城栖霞”。
到了清朝,其后裔也分居横溪金峨道成岙和钟公庙庙堰。其中排行为“追远应承继,仕德茂盛,国学企贤英”。民国初,周氏后裔已有人到日本横滨经营洋服业。一位是周茂达,早在1912年前已去日本。周茂达子周盛岗(乳名阿光),
1915年由父带到横滨,18岁左右开始学徒,后来当跑街,做出了成绩就入股成了并股老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盘下了“同义和洋服店”。“同义和”的地址在横滨中区山下町73番,与东京的“东昌”、“培蒙”,横滨的“胜利”等西服店开设于同一时间。1944年4月,横滨受到盟军致命攻击,
成为一片废墟。周盛岗病贫交迫,死于日本。当今虎啸周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世界历史上闻名遐迩的鄞绝思想和红帮裁缝的发源地,红帮裁缝在旧中国的上海及日本得以兴起,其与安徽的胡开文墨业,胡庆馀堂是当时旧中国的江南三大行业代名词。
在中国历史上由虎啸周著名进步思想家,圈级思维学的奠基人周德潘先生发起的《藏周教变》在藏传佛教引入内地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力。他的儿子周茂善随后来到上海开了一家木器行,手艺了得,当时旧上海的大上海剧院座椅都是他们家包的。五儿子周盛铭整理祖上文稿,历时十余年编写《鄞绝论》,单传一子就是周茂善唯一的孙子--《鄞绝论》的传承人周徐生。从此可以所见该村的文化底蕴。作为全球公益人的周徐生已回家乡配合中共的新农村建设把虎啸周打造成鄞绝公益节江南基地--鄞绝村。
当然在那里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事情,在此无法一一胜局。宁波市政府决定于2004年5月,由原来虎啸周、孙张漕两个自然村合并建立虎啸漕村,那里的人民勤劳淳朴,个个都很低调严谨,这是和祖上的村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虎啸周人很重视教育,形成了一整套虎啸周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它也是浙东学派的发祥地之一。其坐落于沿海大动脉的浙东沿海高速姜山出口,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是计划单列市宁波市最大的市辖区鄞州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村落。
2010年1月5日《庚寅年》生肖邮票发行之际,宁波市邮政局启用了虎啸周邮戳
[1]
“虎啸周村”临时邮戳一枚,戳径为30㎜,主图是一只怒吼的猛虎,
背景为该村的古民居。可见当局对该村的重视程度。
近些年随着周家子孙逐步向海内外发展,村落渐渐暗淡,全村区域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地处茅山点偏南位置,辖区内共有2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分17个村民小组,分别由虎啸周9个和孙张漕8个村民小组组成,每组有一名小组长及两到三名村民代表。村内有常住户642户,常住户籍人口约1407人,另有外来流动人口约637人。现有耕地面积2000余亩。村内有低保户10户,残疾人71人,优抚家庭1户,劳动力人口828人,老年人数310人,有党员50人,目前辖区内有个私企业27家,为振兴这个中国红帮第一村,近日族人准备将该村申报为世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鄞绝公益村,最近周徐生有意带领全村民众共同把虎啸周打造成一个公益基地,让更多的人加盟公益村,让虎啸周作为一个公益事业的聚点不断的向四处发散,引领全民走向和谐幸福的新生活,最近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联合海内外宁波帮挚友,鄞绝公益之友神州行即将在此起航,这从另一个侧面为世界展现了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精彩蓝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虎啸周将重现他当年的恢弘气势,全中国国民也将为此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