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孢球虫病
概述等孢球虫病(isoporiasis)是由等孢子球虫寄生在人肠黏膜上皮,造成肠道黏膜损伤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和腹部压痛等症状。
症状体征等孢球虫感染可持续数周乃至数年,大多症状轻微。腹泻为其主要症状,大便以黏液便多见,嗜酸性粒细胞常大量存在,但中性粒细胞则罕见。腹泻一天数次,但也有报告每天达二十余次持续3~4 天,周期性发作达数月之久。此外,患者常有腹部绞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少数患者有小肠吸收不良,特别是脂肪吸收不良,大便中含有粗大的脂肪颗粒。国外“志愿者”实验感染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意外感染者中,症状以腹部不适、低热、腹泻多见。腹泻始于感染后1 周,持续5~10 天即可自愈,但大便中卵囊排出可继续10~20 天。本病存在无症状带虫者,但由于大便中卵囊常被遗漏,准确的无症状带虫者数量无法确定。
诊断检查诊断本病确诊有赖于大便中发现等孢球虫卵囊。取新鲜大便并经硫酸锌漂浮浓集后镜检可以提高卵囊检出率。等孢子球虫卵囊透明度较高,在直接涂片中很容易遗漏,此时可将显微镜光圈缩小直至涂片中其他原虫或细菌轮廓清晰,有助鉴别。鉴别时主要依据为卵囊大小,子孢子数目,子孢子周围是否存在孢子囊等。除大便检查以外,小肠黏膜活检和肠内容物检查,也可能发现等孢子球虫发育的各期形态。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部分患者亦可获阳性结果。实验室检查取新鲜大便并经硫酸锌漂浮浓集后镜检可以提高卵囊检出率。等孢子球虫卵囊透明度较高,在直接涂片中很容易遗漏,此时可将显微镜光圈缩小直至涂片中其他原虫或细菌轮廓清晰。
治疗方法等孢子球虫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虫体可自行被清除。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首选的治疗药物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成人患者2 片/次,4 次/d,连服10 天后改为2 片/次,2 次/d,再服用3 周。也有人主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2 片/次,2 次/d,连服5 天即可。亦可用呋喃唑酮,100mg/次,4 次/d,10 天为一个疗程;儿童6mg/(kg·d),分4次服,疗程同成人。乙胺嘧啶加磺胺嘧啶、伯氨喹加氯喹等均有一定疗效;但甲硝唑、四环素等似乎无效。
预防及预后预后在病原体治疗同时,应采取其他对症治疗措施。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痊愈,死亡病例极为罕见。预防预防措施同其他肠道传染病。对无症状带虫者亦应予治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