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客冲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摘要土客冲突专指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区,各族群(汉族不同民系、壮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发生在广东的土客械斗。土、客两词,分别是先住民和后住民的意思,按当地不同族群到来的先后进行区分。

发生时间土客冲突发生的地点很多,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的许土客冲突

多地方都曾经发生过。土客冲突发生的时间跨越度也很长,从明朝中期到清末均有发生,但绝大多数土客冲突均发生在清末(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

起因土客冲突给当地人民,无论是土方还是客方,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归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的说法都各异,但普遍接受的一点是:土客冲突的本质,在于争夺生存资源;而其极端形式--土客械斗,则是乡村争夺资源的一个极端形式。此外,当时政府的挑动,以及地主土地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冲突的重要原因。土客冲突自明朝以前就在中国南方不时出现,但都规模不大。

但到了清末,满清政府为要彻底清算消灭太平军等反政府势力。同时,广东沿海等地的人口剧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资源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因为当时政治、经济都非常急剧变动,因此惨烈的土客械斗发生就在这种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区”的土客械斗,最为惨烈。

四邑地区的土客械斗四邑地区处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原本人丁稀少,明清年间,来自广府地区 、粤东地区的人移民到四邑地区,四邑的人口才逐渐增加。在移民的初期,由于双方的人口均不多,生存资源足够需求,双方一直相安无事,并维持了一百多年后,双方才开始小幅度的冲突。但到了清朝末年,于咸丰及同治年间,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土客大械斗。注:“土”指的是当地人,“客”指客家人。太平天国起兵于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

影响客家称谓的形成

土客冲突的双方在不同地点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广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壮族及当地的汉族人,客方为广东汉族的广府、客家等民系2。但就一般状况而言,处于客方的民系,无论是在两广、湘赣还是闽台,其原籍均来自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使用相同的汉语方言,有着相同的习俗。作为土客冲突的客方,他们的处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冲突最激烈的几十年间,即清末土客械斗期间,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与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民系认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为民系通用的名字,这也就代表着客家民系的正式形成。

学术研究及报告在中国,受政府意识形态的限制,土客冲突从清末到二十世纪末均未受到被遗忘的战争

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才有《被遗忘的战争》等学术作品问世。

在海外,Myron Cohen等人都有一定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