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献征
个人简介基本信息郑献征(1900—1969)1900年9月出生于四川荣昌县,人生阅历1904年启蒙读书,1914年入荣昌县中学。1918年就读北平国立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邹附初、陈铭德等组织四川同学“诚学会”,支持五四,并与陈铭德等人创办《新民晚报》。
郑献征
个人经历1925年,郑献征从国立北平政法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担任重庆联合县立中学校长、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学监、万县教育局局长等职。
1930年初经友人张昌圻介绍,为卢作孚聘请筹组兼善中学。1930年4月10日,卢作孚在致熊明甫等函中谈到创办中学的初步想法,“峡局青年能力太低,无法为社会作事业,出川以后,愈有许多证明。认为此后只可增加专门人才,万不可增加青年。如少专门人才,则诸青年亦绝少进步可言,且误自以为即是人才矣。详情容另函痛论之。吾辈千万只可就现有青年设法,不可再增加无法之青年人,以增加事业之累。并望痛告现有诸青年,到沪者入校或入厂求有所学习,均苦为能力所限,以现有的能力,求学且无法,何能办事?读书千万不可随便,且须各有统系。拟约友人二三到峡,下年成立一中学校,专准备青年投考交通、同济诸大学,一方面准备应用。此后事业至少需用高中毕业以上之青年,今日诸青年亦须逐渐提高到高中以上之程度乃有办法也。”
1926年6月10日,张昌圻写信给卢作孚,谈及兼善中学:“峡区中学之事,弟意郑君献征可助先生一臂。彼于教育事业尚感兴趣,且有理想,可约其同归,并教其继南开张伯苓先生之后,请酌之。”
1930年6月15日,卢作孚致函熊明甫,报告了与郑献征及各学术机关接洽关于创办兼善中学的情况,“关于峡中设立中学者,已商得最热心事业之良友郑献征君同意,到峡办中学校。并商得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中央大学农学院,各介绍人到科学院担任研究,同时即任中学校教员。中学办法迥于普通中学不同,归来详谈。”
1930年9月初,郑献征、刘雨若随卢作孚到北碚筹建兼善中学及农场,9月15日正式开学,招收学生23名,聘郑献征为校长。兼善中学作为西部科学院筹备的第一个事业,在郑献征等人的努力下,很快成立,随后峡区博物馆并入西部科学院,唐瑞五从上海运到大批活动物,刘雨若发起火焰山公园设计委员会,王以章到北碚筹备理化室,将兼善中学寝室一间改修成化验室。兼善中学因陋就简,以北碚火焰山山麓东岳庙下殿作为校舍,“床铺一切咸赖峡区各机关之供给,如以北碚之公共体育场为体育场,以地方医院为医院,以峡区图书馆为图书馆,以科学院之理化室为理化室,以科学院之职员为教师”。
在郑献征的主持下,兼善中学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但课堂教学重视实际,还鼓励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诸如旅行、调查等,为社会造就实用人才,兼善中学因此在北碚及周边地方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1933年郑献征由刘湘举荐任重庆大学秘书长,后代理校长;1936年任四川省建设厅主任秘书;1937年调任三台县县长;1948年任国民政府四川省水利厅厅长。
郑献征与卢作孚相交颇深,对卢作孚非常尊重,也深得卢作孚赏识。郑献征为兼善中学的创立和西部科学院的筹建付出了巨大心力,为继任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年日记1904年,吾母延请族叔孝廉九皋公为余启蒙于罗赵湾,仪式十分隆重,至今犹彷忽忆之。
1907年,吾母送余就学外祖母家,三舅不悦,去而归。
1908年,8岁,就学三姑母家,备受表弟欺凌,适出麻子,三姑母不待麻免,以肩舆送余归,归届严冬,不备上下帘,冷风透骨,归家即病,两目成鱼泡,几濒于死,吾母大痛。
1908年至1911年,8岁至11岁,三年之中,先后就学于秀山二爷、泽民四爷、度舟大爷等处读呗诵,读卒五经,尚未开讲,皆读通学。与二弟同行往来,相依为左右手,时被乡里儿童欺负,赖二弟勇敢,未或受屈。
1911年,到余11岁,吾母送吾弟兄到烧酒坊场上入学,从此离开母亲出外就学,一去14年,比自北京学成归来,则吾母已舍吾弟兄而长逝矣!
1911年至1913年,11岁至13岁,在烧酒坊读书三年,余以多病,常读半年而辍。三年之中,先后寄食于致堂二爷、华奄二爷两处,最后顺与宗侄雄才入地主宫小学住堂。每逢星期六日,先后辄与二弟归家省亲,虽风雨不避,乡居距场15华里,时遇风雨,路滑难行,偶坠冬水田中,累吾母为吾辈洗澡更衣,吾母雅尚节俭,坚苦卓绝,自吾弟兄稍长,将梁奶母辞去,即未用一童仆,以一女子而移居半厢大屋,既虞窃盗,复惮鬼怪。吾弟兄回家见状,常依依不忍遽离。一夜余与二弟已入睡,吾母方至厨房为吾弟兄预备次晨早餐,忽怪声奔入寝室,大呼有鬼,至今思之,空余泪痕,嗟乎,贫家孤儿寡妇之生活,诚人间地狱之不若矣!后余长县政,对孤儿寡妇之有冤屈者,无不尽心为之伸雪,亦深知孤儿寡妇处境之不若也。余游学北平,同情无告,矢志革命,其思想与热忱之渊源,亦多由此而来也。
1914年,余14岁未满,请命于母,只身入县城考中学,当时校长为甘庶咸先生,逾半年,改为林崧生先生。林先生师道独优,视学生如弟男子侄,爱护备至,尤注重师资之选择,千里求师,不惜重聘,若敖亨久先生、宋了禺先生、林桂馨先生、刁亚衡先生、曾尚书先生,鸿儒硕彦,荟萃一堂,学生亦多聪睿好学,可谓吾县中学之极盛时代。至今思之,犹眷眷而不能己也!
1915年,民国四年,余15岁,约系仲春时节,二兄经武起兵讨袁,事□,袁政府下令逮捕二兄及其党羽,几抄吾家,吾母率吾弟兄移居城内。自后时局益紊,匪风益炽,遂未还乡。吾母亦终老城内,盖三十数年于兹矣。
功绩郑献征1937年由成都派往三台任县长,由于当时三台经常大旱。三台老马、新德、争胜、里程等乡镇农民经常颗粒无收,清朝由民间修建的小型灌渠由于年久未修,已无法灌溉,引起了郑献征高度重视。他亲临现场,和上万百姓一起奋战9个月,终于完成了可灌溉面积2.7万亩的永和堰。为纪念郑献征的功德,当地百姓将名字改为“郑泽堰”。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等方面原因,郑泽堰进水口无节制闸。涪江每遇涨大水,就影响到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加之1998年遭遇洪水,三台县有不少水利工程被损毁,水毁修复工程给当地管理部门带来很大债务,要靠三台县出资修建节制闸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