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
1.张世英,教授。湖南益阳人。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留学英国。1948年回国。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航空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原理和推进系统进气道方面的研究。1978年主持研制成功的单支点柔壁变M数超音速进气道风洞,技术性能达到国外同类风洞的水平。在进气畸变模拟板和空气涡流器的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果。
2.张世英,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人事处处长。湖南省首届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共3项。讲授主要课程为《建筑材料》等。
3.张世英,

哲学家。1921年生于湖北武汉一书香门第,从小熟读论孟,中学时修理科,1941年秋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9年毕业,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曾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其中1959-1966年负责《光明日报》哲学副刊。现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黑格尔全集》编委。张先生的主要著作有:《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评述》、《黑格尔〈小逻辑 〉译注》、《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欧洲哲学史稿》(合编)、《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等。张先生还创办并主编了《德国哲学》和《中西哲学与文化》两种哲学辑刊。以下分三个方面对张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介绍。
一、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张先生系统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几乎所有部分。他认为,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的最高峰是他的精神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精神哲学部分应比他的逻辑学部分受到更大的重视。黑格尔哲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思想。他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都是中国较早系统论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这两个部分的专著。
二、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自80年代始,张世英先生有感于国内学术界对“主体性”讨论时概念不清,对西方现当代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对西方哲学的整体理解,张世英先生认同西方哲学大体经历三次革命的观点。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寻找根源,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儿所开创的以“主客二分”和“心物二元”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而第三次即胡塞儿所代表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其特征是主客融合或超越主客关系。而对于中国哲学,张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导思想。在《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中,张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缺乏主客二分的思想和主体性原则,基本上是以前主体性或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为原则的哲学。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思想家们主张向西方学习,直至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都可以看作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探求。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在《进入澄明之境》一书中,张先生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已摈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但这种转向并不是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中,而是要求超越当前,只不过不是超越到抽象的永恒的世界当中,而是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而这种不在场亦是真实的。此时哲学的最高任务不是达到同一性或相同性,而是把在场和不在场,显现和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整体亦即达到了天地万物之相通相融。此时的天地万物回复到了无尽整体之本然,从无限的整体的视角看待有限的存在者(包括自我),而不执著于当前的有限之物,达到一种融当前的东西与无尽的未出场的东西为一体的境界。张世英先生在他的《哲学导论》中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地对整体性哲学进行详细地构架。通过两种在世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来揭示哲学史上的本体论的建构特点,并通过这种在世结构的分析,对精神发展的阶段 、真理观作一种结构性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张先生认为此时的“万物一体”是真 、善 、美的统一体。在万物一体的普遍联系中才能把握真,而只有超越主客关系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美,而万物一体的审美意识使人有“民胞物与”的责任感和同类感即是善。而这种意在突破传统 、超越现实 、展望未来的整体性哲学被张先生作为“希望的哲学”。
4.张世英字硕卿,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浙江。张世英于1862年(同治1年)接替秋曰觐,于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因为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约今台湾基隆至新竹,因此实为北台湾的统治者。
5.张世英(1938一),河南省巩县张沟村人。1953年入僵师县豫剧团,曾任副团长。1985年调入义马市豫剧团,任团长,艺术上工须生。曾演过《古城会》中的刘备,《两狼山》中的杨老将,《反徐州》中的徐达,《十五贯》中的况钟,《跑汴京》中的杨县令等。
6

张世英(1843-1915年),字育生,清甘肃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人。7岁失母,事父甚孝。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光绪六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光绪九年出任陕西甘泉知县,后又任武功、渭南、凤翔、蒲城、石泉、凤县、城固知县和邻州、商州知州,历时28年。所到之处,推行新政,革弊兴利。渭南在陕向称难治,他的措施从加强地方组织入手,设村长、社长、里正,分级管理,以息讼、防盗、积仓、劝学为任务,执行数年,人称清官。
张世英一生为官清正,在城固任知县时清除多年的堰工积弊,并另筹基金,存款生息,作为经常维修用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武功任上,清理渭滨新旧圩田纠纷事件,使多年不能解决的旧案得到公允处理。蒲城任内,清查积年以熟报荒的陋弊,增加田赋收入1.5万两。在长安乘木筏在洪涛巨浪中查勘农田受灾实况,赈济灾民,剔除以往从中虚报渔利的陋习。由于“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五次受到传旨嘉奖。
民国元年(1912年)春,秦州在黄钺倡议下,响应辛亥革命,宣告独立,张世英首先响应,任临时军政府总务处长。省方保皇派派马忠孝率军压境,势欲动武。他恐祸及地方,便率士绅数人,挺身前去与马商定和议,地方幸免一场战火,又助黄钺安民保境。民国3年,白朗陷城,继之大军云集,当时守城官兵军粮供给不足,即捐助家存300石谷,以支军队给养,使地方得以安宁。他思想民主,意识开放,能顺应时代潮流。清末民初,当时好多人泥于旧习,守旧派多有微词,他们反对举义、自治。但张育生在天水四乡创办乡自治会,倡民主,革旧俗,扫文盲,以开民智,为兴民主,费尽心机。
张世英对办教育情有独钟,认为“文明存国野蛮亡,沧海桑田此道长,种族欲延黄帝脉,除宏教育再无方。”他明确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渭南任内地办学尤为卓异,兴办小学堂200余所,宣讲所10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捐资在秦州办起教育学堂,后改为亦渭学校,成为天水的模范学校(图2)。宣统元年(1 909年),张育生奉陕甘总督长庚令,在秦州试办自治,在他拟定的自治纲领中,将教育放在首位。在他的倡导下,当时秦州城乡共办起夜校1300余所,真是“无处不闻讲训弦歌之声”圣旨
晚年,他仍手不释卷,在家中读书养神,教家人儿童读书识字。著有《归山文牍》、《邻渭偶存》、《癸丑记别》、《乡饮习》、《秦州自治节录》、《韵文集》、《二语择要》等。世英殁后,灵棚三撤三起,延长数十日,吊者不绝,渭南民众不远千里,前来吊唁。地方人士私谥“惠勤”,并改故居二郎巷为“育生巷”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