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斑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波斑鸨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波斑鸨

中文目名: 鹤形目

中文科名: 鸨科

中文属名: 波斑鸨属

同物异名: Otis undulata macqueenii J. E. Gray,1832;Otis macqueenii J. E. Gray,1832;Chlamydotis undulata。

中文俗名: 地鵏 道勒格养-套勒巴图-套道格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Otidae

拉丁文属名: Chlamydotis

拉丁文种名: macqueeni

英文俗名: McQueen's Bustard

【形态】波斑鸨是大型陆栖鸟类。体长55~70厘米。体形介于大鸨和小鸨之间,而且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上体为沙皮黄色,头部和颈部的颜色较淡,背部具有黑色斑点,头上具有黑白二色的长形羽冠。颈侧具有垂直向下的黑色和白色长形饰羽悬挂于胸前,而大鸨和小鸨均没有这种饰羽。胸部至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有大块的白斑,飞翔时极为明显。幼鸟斑纹较多。虹膜金黄色,上嘴黑色,下嘴绿色或角黄色。脚和趾绿色、铅色或褐黄色。

叫声:沉寂无声。

【分布】波斑鸨分化为3个亚种,中国仅有中亚亚种, 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鸟,旅鸟),内蒙古巴彦卓尔盟乌拉特后旗也有少量分布并繁殖;此外,偶尔还见于河北博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国外见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

波斑鸨在19世纪时还遍及整个欧洲,北抵瑞典、芬兰,60年代初还见于英国。但由于过度猎捕和生境的恶化,使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近来却仅见于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但、中亚、蒙古和我国境内。

【习性】波斑鸨和其他鸨一样,是开阔而荒漠地带鸟类,在新疆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亦见于草原和荒漠中。它们常集合3~4只或12只左右小群。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行动缓慢但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一般不起飞,而是迅速地跑开,蹲下藏匿于草丛中,只有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起飞时需要首先在地面上进行助跑。飞行的速度较慢,而且距离地面较低。飞行时沉寂无声,两翅煽动有力。

【繁殖】4~7月繁殖。成对营巢于草原盐碱地上,荒漠和半荒漠中具有稀疏植物的沙丘上以及草原岩石地区。通常置巢于稀疏的植物丛间。一般有小灌木和杂草掩蔽。巢只是一个浅坑,里面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4枚。卵为橄榄绿色,具乌黑色的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定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放牧,使之丧失适宜的栖息地。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其繁殖。

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和幼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