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浩
符浩,陕西醴泉(今礼泉)人。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政治处股长,渤海军区敌工科科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德州小组中共代表,渤海军区宣传部、联络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驻蒙古大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副部长,驻越南、日本大使,外交部顾问。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符浩(1916-),原名符忠孝,1916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村,世代都是以种田谋生的穷苦人。10岁时,符浩入私塾学习,他聪颖灵慧,学习刻苦,从城里来的“洋先生”身上学到了一些新知识。1929年关中大旱,蝗虫肆虐,礼泉县出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殍载道,鸡犬无踪”的悲惨景象。西张堡村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有7户人家绝了户,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年仅13岁的符浩为了维持生计,离开学校跟着大人外出谋生。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房雇工,在漂泊的生活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读书写字,还时常给工友们说“古经”、编“闲传篇”,灌输一些进步思想。1934年夏,18岁的符浩考入县立房巷小学五年级,次年又以优异成绩被西安师范录取。西安师范犹如他人生中的一座桥梁,连接起他艰辛坎坷的过去和风起云涌的未来。
1935年,日寇的侵略魔爪已由东北伸向华北,翌年春天,符浩写下了他第一首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诗句:“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1936年12月9日,他响应西安学生联合会的号召,参加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冬天,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抗日红军已进驻到距西安以北百里之遥的嵯峨山,政治气氛较前更为自由和宽松。符浩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救亡运动,并经常写一些进步文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浩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9月,经进步组织安排,他到中国共产党所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B><WBR>,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聆听了毛泽东为抗大学员作的“抗日战争必胜”的报告,毛泽东还在符浩的笔记本上题写了“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思想进步很快,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一团任政治处干事。1944年春天,符浩调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曾秘密潜入敌营进行策反,使一个旅的伪军起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符浩先后担任了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1946年上半年,他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担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国、共、美三方)派驻德州第十五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他在德州同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进行了机智巧妙的斗争,直至这年7月我军胜利解放德州城。此后,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1949年符浩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调北京外交部工作,从此成为一名外交官。同年7月,他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在上任前,他被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找去谈话,聆听了总理有关外交工作的指示。1952年秋,调回国内任亚洲司专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符浩被派驻朝鲜古都开城,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期间他与波兰、捷克、瑞典、瑞士和印度五个中立国打过交道,经过一年时间,他圆满地完成了遣俘任务。1954年9月调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1955年8月,他赴印度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务参赞。在印度期间,他亲自交涉印度军队驱赶我国牧民事件,护送女活佛明告达姆回到祖国的怀抱。1962年6月,任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符浩在外交部第一个停职反省,被错误批斗。“造反派”要他交出干部档案,他横眉冷对,坚决拒绝,被称为外交部的“硬骨头”。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重新工作,回到了外交部恢复原职。1970年他被任命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革委会成员。1971年11月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第26届代表大会,兼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1972年5月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1974年9月,他出任中国驻越南大使。197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越牺牲的烈士,符浩在清明节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祭扫活动。1977年8月,他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组织参与接待邓小平等数十个高级访日代表团的访问,并参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工作全过程。1982年,符浩从日本回国,继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4年后,符浩先后当选为第六、七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并担任外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担任该项工作期间,他多次陪同委员长出访,或做为团长带团出访。10年间,他走遍了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并在“人权问题”上同西方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94年他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上退下来后,仍时时刻刻关心着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他曾担任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1998年4月,82岁高龄的他出访日本,为中日世代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符浩现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外交笔会会长,曾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诗作;著有《天南地北集》和《风雨沧桑集》等。符浩的书房(名人书斋)
作为一位外交家,无论从政治敏感、思想方法,还是学识胆略、才情风度,符浩都是杰出的。
5月2日下午,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个大院里拜望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时,记者更觉得他平添几分慈祥。大概是职业习惯吧,虽是居家,只要有客人来访,必穿戴整齐,而且换上皮鞋。使人想到当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符浩作为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的秘书长时,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为推进中日友好所做大量工作时的英姿与风采。
1970年就搬入的这套房间,显得高大,尤其客厅显得敞亮。地面铺着地毯,三面沙发,中间茶几。墙上挂着齐白石的画作:螃蟹。旁边是吴作人专为符老书写的一副对联:同求大道,自异庸流。
书房在客厅的北面,西墙整面是4组书柜,里边装满政治、外交类以及二十四史、册府元龟、鬼谷子全集、孙武子全书等文史类书籍。临窗的书桌实际上是个条案,上面还放着笔墨。原来老人喜爱诗词、书法,时而吟诗一首,随手一挥而就。只是近来视力因白内障大大下降,提笔之手也常常发抖而作罢。但符老喜欢这样的环境,每晚睡觉前总要在这里读一会书,看一会报。
“我是中日之间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见证人,抚今追昔,中日关系应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参加过抗日战争,担任过驻日大使的符老,依然关注着国际风云。
符浩1916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曾就学于西安师范,并从事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秋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春起,先后任八路军团政治处干事、股长,军区政治部科长、部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军区和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国、共、美三方)派驻德州第十五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
1950年调外交部,先后任参赞、副司长。1964年起,先后任外交部司长、政治部副主任、办公厅主任、外交部副部长,驻越南、日本大使等。
1983年起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现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外交笔会会长。曾发表过不少文章和诗作。著有诗集《天南地北集》、《风雨沧桑集———符浩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