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农
张农,1968年出生,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学科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巷道支护团队首席专家。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第二层次)(2006)、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专家组副组长,《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煤矿支护》杂志编委,国家煤矿安全技术会诊专家,煤炭学会资深会员。曾任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矿业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
1989年以来一直专注于巷道围岩控制理论和支护技术研究工作,主持或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计划、基金和才资助项目及数十项企业合作项目。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复杂条件煤巷锚杆支护及煤矿巷道顶板安全控制、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巷道围岩滞后注浆加固、深井软岩巷道过程控制与分步加固技术、高强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等围岩强化理论和施工控制技术、沿空留巷支护围岩稳定原理与关键控制技术,解决了很多困绕煤矿开采的重大支护和顶板安全控制难题,直接指导过50余对矿井、200余万米的巷道支护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研究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广泛影响和普遍认可。2000年以来积极参与煤炭行业支护新技术的教学培训、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数十次承担煤炭工业锚杆支护培训教学工作,应邀在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委会年会和淮南、淮北、徐州、鹤岗、澄合、永煤等矿区作专题讲座二十余次,受到广泛欢迎;在煤炭系统率先提出锚杆类支护产品的精细加工及产业化,指导淮南科泰锚杆技术公司在国内第一家通过锚杆类支护产品的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并成功组织了该公司的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品企业申报和认证工作,在行业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其它省部级奖励6项。近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2部;论文获得EI检索18篇,ISTP检索7篇,论文被引用54次,其中第一作者论文被引用33次。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
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矿用锚索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01、2002);徐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2002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江苏省第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6)、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2006)、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2008)、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8)、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等荣誉称号。
张农,高级工程师。直隶(今河北)高阳人。195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系。历任新疆邮电管理局发讯台台长,邮电部设计院处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参与我国60/120路微波机的研制和中间试验工作。负责研制成功微波场强测试仪。撰有《微波天线近场区试验》、《微波带通滤波器阻滞时延的计算》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