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吉龙过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贝吉龙过程,温度低于0℃且过冷却水滴、冰晶、水汽共存的云区,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低,而水面的饱和水汽压高,因此便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即当云中的水汽压处于冰面和水面饱和值之间时,水汽在冰晶上凝华而使冰晶长 大,而水滴会不断蒸发变小或消失,形成冰晶“ 夺取”水滴的水分和原来云中水汽的冰水转化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冷云降水过程的主要机制。

19世纪30年代,贝吉龙-芬德生(Bergeron-Findeison)从研究雨的形成中,发现云中有冰晶与过冷却水滴共存最有利于降雨的形成,从而提出了降雨学说。1939年,芬代森(Findeisen)公布了在德国的降水云观测资料,芬代森从数以千计的降水云中观测证明,云顶温度降到摄氏-20度以下,贝吉龙的假说是成立的。此后,人们就称为贝吉龙-芬代森冷云降水学说,这个学说得到了国际云物理界的承认。因此称冷云降水过程为贝吉龙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找到了催化冷云降水和消除过冷却雾的机制,就是通过播撒干冰、碘化银等手段增加云雾中冰晶含量,使得水汽和过冷却水滴在冰晶表面迅速凝华从而落下,以达到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