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区成年超重肥胖人群肥胖相关行为因素分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丛书名: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平装: 202页
ISBN: 7811009838, 9787811009835
条形码: 9787811009835
内容简介《北京市城区成年超重肥胖人群肥胖相关行为因素分析》按照2005年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城7区26个监测点抽取2374名成年人(男1098人,女1272人)作为调查样本,从中筛选出1062名超重/肥胖者作为实验组,1220名体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调查、体质测量等方法,提出并定义肥胖相关行为的概念,对相关因素背景下的人群超重肥胖状况和超重与肥胖人群的肥胖相关行为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
作者简介陈绮文,女,汉族,广西北海人,讲师,教育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一级健美健身指导员,我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技术组成员,在体质与健康、肥胖控制、群众体育、运动训练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1995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8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任教,2006年7月至今在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任院长助理,担任《体育原理》、《运动训练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先后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数篇,参与编写著作6部。
目录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超重/肥胖问题的相关研究概述
1.2.2 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研究概述
1.2.3 影响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因素及相关行为
1.2.4 小结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假设
2.2 主要研究内容
3 预期创新成果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的样本构成和抽样方法
4.1.2 超重/肥胖人群筛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访谈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体质测量法
4.3 数据资料的录入和统计学处理
4.3.1 数据录入
4.3.2 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相关因素背景下的超重/肥胖状况
5.1.1 年龄、性别与超重/肥胖状况
5.1.2 婚姻与超重/肥胖状况
5.1.3 社会经济地位与超重/肥胖状况
5.1.4 BMI等级与社会人口学因素的相关分析
5.1.5 超重/肥胖人群的肥胖家族史
5.1.6 相关因素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5.1.7 小结
5.2 肥胖相关行为因素的定义、分类及筛查
5.2.1 肥胖相关行为及肥胖相关行为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5.2.2 肥胖相关行为的筛查
5.2.3 小结
5.3 肥胖相关行为因素分析
5.3.1 饮食行为因素
5.3.2 体育锻炼行为因素
5.3.3 控制体重行为因素
5.3.4 日常及闲暇生活行为因素
5.3.5 不良嗜好:吸烟和饮酒行为因素
5.3.6 行为类型的综合分类
5.3.7 肥胖相关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
5.3.8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肥胖主要危险行为因素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4 肥胖相关行为因素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5.4.1 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5.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3 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
5.4.4 综合评价标准的回代检验
5.4.5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人群肥胖相关行为因素危险等级的影响
5.4.6 小结
6 讨论与分析
6.1 肥胖相关行为因素与超重/肥胖形成的关系
6.1.1 饮食行为因素对于调节能量平衡至关重要
6.1.2 体育锻炼因素是最具生态效益的遏制肥胖行为因素
6.1.3 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控制体重措施效益最佳,控制体重行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6.1.4 日常和闲暇生活行为通过日常和闲暇生活的体力活动水平影响肥胖的产生和维持
6.1.5 吸烟、饮酒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6.2 肥胖家族史和社会人口学因素对肥胖和肥胖相关行为因素的影响
6.2.1 肥胖家族史为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生理和现实的双重可能
6.2.2 年龄通过生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双重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体重的增长
6.2.3 社会经济地位提供与控制体重有关的资源、生活方式和环境
6.2.4 性别差异对体重的变化有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影响
6.2.5 婚姻状况及婚姻带来的社会角色转变和夫妻间的交互影响也是影响体重变化的重要因素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7 结论
8 致谢
附录
附录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2 专家支持系统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对象访谈提纲
附录5 专家调查表
附录6 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调查表
附录7 饮食习惯赋值方法及等级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