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尔·费根鲍姆
早期经历米切尔·费根鲍姆
米切尔·费根鲍姆(Mitchell Jay Feigenbaum 1944 - ) 美国数学物理学家,混沌理论的先驱,费根鲍姆常数的发现者,1944年出生于费城,父母是来自波兰和乌克兰的犹太移民,1964年在纽约学院拿到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以后,他转向物理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技术研究所读研,在1970拿到基本粒子领域的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研究所有短暂的工作经历,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他订立一份长期的工作合同来研究水流紊乱,尽管这些研究者们对水流紊乱没有拿出什么成型的结论,然而促使费根鲍姆开始了对混沌映射的研究。
费根鲍姆常数某些数学映射用一个单独的线性参数来展示表象随机的行为,即混沌(chaos),这个参数的值在一定范围之内,参数值在被增大的过程中,其映射会在参数的一些特定值处形成分岔(bifurcations),最初是一个稳定点,随后分岔表现为在两个值之间摆动,然后分岔表现为在四个值之间摆动,以此类推。1975年,费根鲍姆用HP-65计算器计算后得出,这种周期倍增分岔(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发生时的参数之间的差率是一个常数,他为此提供了数学证明,下面是有关的两个常数δ和α:
他进一步揭示了同样的现象、同样的常数适用于广泛的数学函数领域,这个普适的结论使数学家们能够在对表象不可捉摸的混沌系统的解密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极限率”(ratio of convergence)现在通称为费根鲍姆常数。1978年他发表了关于映射的研究的重要论文Quantitative Universality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s《一个非线性变换类型的量子普适性》,其中特别谈到了对于混沌理论有直接意义的Logistic映射。
其它贡献费根鲍姆还为制图学发展了重要的新的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方法,并做出程序帮助计算机绘制地图,1992年出版的《哈蒙德地图集》在前言中提到了米切尔·费根鲍姆的贡献。
后期经历费根鲍姆在1982年返回康奈尔大学,于1983年获得迈克阿瑟研究经费,在1986获得物理学的沃尔夫奖。1986年以后他在洛克菲勒大学担任数学和物理学教授。在90年代一直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