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东光,男,1984年毕业于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84年7月就职济宁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现从事超声诊疗工作,1985年在山东省人民医院专业进修一年,1998年在北京阜外医院专业进修半年,现任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任济宁市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宁市影像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超声医学会常务委员,山东省超声医学会小器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超声医师分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并参与科研6项,均获市科技进步奖,参与著书2部(副主编),编委1部,省级以上专业论文26篇,发明专业性专利2项。

2、中国玉雕名家 王东光——自然的放下,而不随意放弃

——《中国玉雕---南阳名家名品》作者俞伟理访王东光先生

王东光,出生于1970年代,河南镇平县人,高级工艺师。早期作品思想内涵深刻,情趣醇浓造型新颖大气。现师从仵应纹大师,主攻宗教造像和传统创意雕刻,现任吴应汶玉雕工作室的主力设计师。 采访拾记

王东光是吴应汶大师的弟子,十几年前就跟着吴应汶学艺,在镇平,在南阳,乃至于在整个河南都可以说小有名气。然而,自从三年前成为吴应汶玉雕工作室的主力设计师,王东光的名字渐渐的隐没在一个巨大的光圈里。我在镇平玉神公司的典藏馆曾经看过王东光的早期作品,那是用黑白两色独山玉雕刻的现代人物作品,而且听说这些作品在市场上被拷贝复制的相当厉害。虽然同样喜欢用黑白色独山玉材料来进行人物创作,但和张克钊不同的是,王东光的人物以现代人体居多。吴应汶大师对我介绍王东光,用了“清净”两个字。他说,在艺术创作上,以前的王东光是充满激情的,而现在更多的是处在身心清净的状态中。

我在郑州吴应汶的玉雕工作室采访王东光。虽然不是第一次见面,但却是第一次对话,而王东光给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之后的交谈,王东光用“过程”两个字,回答了我所有的提问。从事玉雕近20年,其中就独山玉的创作有整整10年,但提及创作上的成就,王东光直言“汗颜”。他说现在是越来越看不上以前的作品,如果有人觉得好,那是别人的议论,他从不这样认为。而他,这些年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剖析自己,每天和自己的心打交道,于是越来越感觉无知,也就越来越渴求心灵的回归。所以,他才说自己“没有风格可言,更没有成就可谈”。每个人活着都会有一种愿望,王东光说自己最大的“愿”,就是过程的充实,,他说“定”和“静”是一种境界,他如今在这一境界的追求过程中进行创作,所以不近期作品

看结果。

与王东光交谈,听不到任何惊心动魄的故事,像猜谜。他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过程”,概括了自己,也概括了20年玉雕生活中所有的甜酸苦辣。他说“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他带我到他自己的设计室看那些创作中的半成品,轮廓鲜明或意味朦胧。那还只能算是原材料、然而,灯光下的水晶柱体熠熠闪亮,穿过外层的透明体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许多内在天然的包裹体,“是不是很美?”王东光这样问,而我被水晶内部的丰富变化所迷惑,不由得就想起了梭罗的句子“他们的颜色述说了许多故事。”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对王东光而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内心寻找一块平静而又关切的脚落,从哪里开始自我重塑及人格再造。放下一切,才能更深的认识生命的飞扬,并体会到长久以来所向往的境界。放下一切,才能让日子开放,让感情舒展,让行动伸张,让思想更加奔放。

2011年北京第十届中国玉雕石雕“天工奖”金奖

仵应文、王东光创作的水晶作品“华严三圣”喜获金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