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襄阳携家登岘山置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初发襄阳携家登岘山置酒》是北宋诗人曾巩的作品。此诗叙写作者初到襄阳游宴岘山的情景与感受。

作品名称:

初发襄阳携家登岘山置酒

作品别名:

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

创作年代:

北宋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者:

曾巩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简析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初发襄阳携家登岘山置酒①

维舟沔南岸,置酒岘山堂②。

入座松雨湿,吹衣水风凉。

烟岭火明灭,秋湍声激扬③。

乍释尘垢累,况余灯烛光④。

羊公昔宴客,为乐未遽央⑤。

而我独今夕,携家对壶觞。

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⑥。

归去任酩酊,讵期夸阿强⑦。[1]

作品注释①初发襄阳:初次出发到襄阳。置酒:备办酒肴。

②维舟:用缆绳把船系在岸边。沔南岸:即汉水的南岸。

③湍:急流的水。

④“乍释”二句:(游宴岘山)仿佛忽然间减去了官府办事的劳累;何况这是灯烛映照的良夜呢?更是觉得轻松畅快啊!

⑤“羊公”二句:昔日羊祜与客人岘山宴饮,其乐并没有骤然消尽。遽:骤然。央:尽。

⑥麋鹿性:喻喜爱山林的自由放逸的习性。清兴:清雅的兴味。

⑦酩酊:大醉。讵:岂。期:必;希望。用晋镇南将军山简醉饮习池典。[1]

作品简析曾巩在任襄州(今襄樊)知州时写下了不少吟咏襄阳的诗篇。此诗叙写作者初到襄阳游宴岘山的情景与感受。诗中,写山则松雨、烟岭;写水则水风凉、秋湍声,刻画岘山和汉水的夜色颇具特色。[1]

作者简介曾巩像

[2]

曾巩

(1019—1083)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南丰人。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次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