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嘉

陆士嘉
陆士嘉(1911一1986),女,萧山城厢镇人。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
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后,曾任4年中学教师。1937年考入德国哥廷大学,学习物理,并以优异成绩获洪堡奖学金。不久,因闻日军飞机侵华轰炸,毅然改学航空,时为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当年,正处在二次大战期间,在实验设施对中国学生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她用求解析解理论,解决飞机喷气发动机一个技术关键难题,其理论和实验结果完全吻合。1942年,陆士嘉《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论文被通过,获得博士学位。 在德国留学期间,于1941年与张维(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结婚。
1946年回国后,陆士嘉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水工研究所、清华大学等任教。1952年筹建北京航空学院时,陆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后任航空学院教授,并首任该学院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专业,为气动力学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1955年至1957年还应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自50年代起,陆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创建一整套低速风洞和我国第一个高速风洞。她学识理论精深,尤以粘性流体力学见长。她还关心、支持新兴流体力学分支理论研究,为发展磁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分离流和旋涡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做了大量工作。在教育工作上,她为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中国科学家而呕心沥血。70年代后期,她重新翻译德国著名教授普朗特的《流体力学概论》(第7版德文本)一书,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卓著成就。
陆士嘉一生学习勤奋,重教育人,亦从事政务。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第五届中央常委,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进展》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不顾疾病,仍努力工作,参加各类活动。1982年应邀赴德国访问,被聘为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委员。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增选时,完全有资格当选、并已为七位院士联名推荐(当时只需三名院士提名即有希望当选)的陆士嘉教授主动请辞,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体现了她一贯的高风亮节。陆士嘉教授因病于1986年8月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