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主义大同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民党北平执行部成立后,北平各大专院校的青年踊跃加入国民党,并成立了若干小组织。郭春涛、王仲裕等成立了孙文主义大同盟,并通过路友于、王仲裕把这个团体依附于丁惟汾。孙文主义大同盟是丁惟汾在国民党北平执行部里的一个小团体。1925年,黄埔军校的反共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后,孙文主义大同盟改名为中山主义大同盟(或称三民主义大同盟)。

目录

简述核心人物挫折不复存在

简述孙文主义大同盟: 1927年1月26日广州成立,后改名孙文主义学会,因黄埔军校组织反共的孙文主义学会,又改为中山主义大同盟。 这个同盟是由八个青年发起的,即郭春涛、邓飞黄、李诚之、于振瀛、李世军、延国符、廖维藩、王炳钧,后来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黄少谷(湖南人)等二百余人,后大部成员入汪精卫的改组派,并服务冯玉祥。

核心人物丁惟汾是山东日照涛雒人。他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国民党内党龄比蒋介石还长两年,次年被推为山东主盟人。武昌起义爆发后,丁惟汾劝促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他是策动山东独立的重要决策人物之一。此后,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丁惟汾是24名中央执行委员之一,进入国民党中央领导核心,当时蒋介石和陈果夫都没能进入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委派丁惟汾担任北京执行部常委(是执行部的主要负责人),他和李大钊一起领导北方京、直、晋、鲁等十五个省市(北半部中国)的国民党工作,成为全国党务五大区的方面大员。

北京执行部成立后,北京各大、专院校青年踊跃加入国民党,并成立了若干小组织。郭春涛、王仲裕等组织了孙文主义大同盟,并通过路友于、王仲裕把这个团体依附于丁惟汾。也可以这样说,孙文主义大同盟是丁惟汾在国民党北京执行部里的一个小团体。1925年,黄埔军校的反共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后,孙文主义大同盟改名为中山主义大同盟(或三民主义大同盟)。

挫折蒋介石、陈果夫、胡汉民包办三全大会的做法,使其他各派面临生存危机。改组派与中山主义大同盟因受到打击,与蒋胡中央发生尖锐冲突,从1928年冬到三全大会召开,他们联合发起反对“圈定”、“指派”代表的斗争,声势浩大,波及十余省。11月,改组派和大同盟利用国民党内对蒋介石指派圈定三全大会代表的不满情绪,在南京组织抗议活动,呈递抗议书,指责蒋介石违背孙中山遗教,剥夺党员民主权利。当南京的大同盟分子联合改组派发动反蒋时,丁惟汾离开南京到北平。他指使大同盟分子发动北平、天津学生起来闹学潮,并发表通电,猛烈攻击国民党中央党部。

不复存在面对非常尴尬的局面,蒋介石不惜制造流血事件。他利用阎锡山、白崇禧的势力镇压平津的大同盟分子。阎、白以维护国民党权威的名义,用武力镇压了北平市总工会和北平学生联合会,又强行解散国民党天津市党务委员会。丁惟汾遭阎锡山、白崇禧一阵痛击之后,陈果夫指挥自己的人马,趁机打入北平、天津党部,对大同盟成员大打出手。随后又逐一收拾丁惟汾在其他地方的势力。在强大的压力下,丁惟汾进退无措,被迫向蒋介石、陈果夫私通款曲。丁惟汾的中山主义大同盟也就此瓦解,大部分成员加入改组派,有的投靠陈果夫,自寻门路去了。从此,丁惟汾掌握的中山主义大同盟不再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