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砾滩
简介粗砾滩,也叫卵石滩。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砾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内含有小石子的卵石,其形成原因是破碎的岩块,仅长距离搬运使棱角消失,形成园形或椭圆。
内容描述海滩沿岸分布,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一般分布在平均低潮线以上,并向陆地方向延伸到组成物质或地形有显著变化的地带,如永久性植物生长带、沙丘带或海蚀崖处。通常包括前滨和后滨两部分。
按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海滩可分为砾石滩(卵石滩)、粗砂滩和细砂滩。一般来说:砾石滩渗透性大,波浪回流弱,面窄而陡,横剖面呈凸形;粗砂滩渗透性较小,前滨较陡,滩面松软;细砂滩的渗透性最小,滩面平缓而坚硬,横剖面呈凹形。中国大连老虎滩、青岛海滨浴场、北戴河沿岸以及海南岛、福建长乐沿岸发育的海滩多属于细砂滩。
产生原因海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峰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净向岸搬运,并被激岸浪的上冲水流带至海滨线上堆积。在涌浪条件下,上冲水流的大部分水体渗透到滩面以下,只有小部分水体以回流的形式返回海中;这种被减弱的回返水流无法把上冲水流带至海滩的泥沙全部带回海中。于是,每一次涌浪都使泥沙在海滩发生堆积,形成涌浪剖面。在暴风浪作用时,一系列巨浪涌上海滩,滩面上的水体渗透作用几乎为零,涌上海滩的水体几乎全部以回流的方式返回海中,加上风暴增水,不仅滩肩被蚀,而且海蚀范围向陆扩大,直抵后滨上界,大量侵蚀物质被回流挟带至外滨沉积成水下沙坝,形成暴风浪剖面。由于波浪特性和波向的季节性变化,暴风浪和涌浪分别塑造相应的海滩剖面,形成了海滩季节性旋回,如美国西部海岸和非洲的西部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