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量室
简介在先后设计出的30余种导联体系中,Frank校正导联体系(1956年)被认为设计合理、使用方便、[1]能说明ECG产生的原理而被国内外广泛认同和采用。其原理是将X轴(横轴)、Y轴(竖轴)和Z轴(前后轴)垂直相交后构成了三维立体空间,称为“立体心向量图”。但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由理论设计的、能肉眼直观的立体心向量环体,至今仍采用三个平面环体来量化表述。故应确切地称之为“二维心向量图或平面心向量图”,以区别理论上的“立体心向量图”和实际中的立体心电图概念。
原理原理上VCG较之ECG表达各种波形更有优势,是二维空间对一维空间的原版展开,使之看问题的角度更多一些、全面些,观察细一些、客观些。然而,受传统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影响,一则多注重于对VCG平面环体的“方位和转向”描述;二则临床证实了VCG优于ECG的四种诊断:预激综合征、束枝传导阻滞、房室肥厚和心肌梗死。这实际上是与二维平面表达方式和心肌电/化学扩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是未意识到而已;三则在实际工作中,VCG不能连续描记多周期心跳,如心律失常时无法同ECG相比,且操作繁复、普及受限等原因反而被认为意义不大。最终,受关注的程度到达了“低谷”。以后不少相关仪器可以连续描记多周期心跳,谓之“时间心向量图”(TimedVectorCardio-Gram,T-VCG)。但由于缺乏对心肌结构与功能的认识,缺乏对瞬时间域(时标或泪点)的认识,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不当等等,亦未给临床带来更多的实效。对于T-VCG,因为有了时间概念可以连续描记,故可称之为2D-ECG。
平面VCG对波形的表达要优于简单、线性的ECG。但三个平面环体中各自的定性、定量指标亦不少于几十种,如形态、方位、转向、时间、瞬间、振幅、面积、角度和比值等也较重复,也存在着视角盲区、泪点重叠,如左/右侧面之争、初始/终末泪点密集等问题,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和指标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