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竞衡
杨竞衡,电气自动化专家。长期从事电气传动自动化成套设备的研制并取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是中国电气传动自动化成套设备的开拓者和电气自动化学科的主要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开拓者之一。
目录
个人简历生平介绍主要论著主要贡献技术成就
个人简历1930年2月6日 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今中山市)。
1948-1952年 在杭州市国立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2-1953年 任沈阳市东北电工局技术处见习技术员。
1953-1954年 任北京一机部电工局成套设备设计室技术员。
1954-1958年 任一机部电气传动成套设备公司筹备处设计组长,1956年被提升为工程师。
1958-1983年 任一机部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技术副所长,总工程师,1982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1982年 兼任天津市一机局副总工程师。
1983-1988年 任中共天津市委第四届常委,兼任科技部部长,科技工委书记,1987年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8-1993年 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五届常委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兼任天津市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组长,机械部、电子部、天津市机电一体化试点领导小组副组长等。
生平介绍杨竞衡,1930年2月6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今中山市)石岐镇一个普通职员家庭。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抚养全家六口人,生活十分拮据。1939年,日本侵略军逼近中山县,父亲从外地逃难回家,因病不久便在日本侵略军的枪炮声中饮恨去世。为逃避日本侵略军进犯,举家辗转逃亡,最后蛰居澳门。国难家仇,使他从小就铸就了对日本侵略军的刻骨仇恨和矢志读书、抗日救国的决心。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在澳门上学,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经常获得各种奖学金,加上亲戚们的一些资助,使学习得以坚持下来。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校迁回广州,1948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他放弃校方保送免试上大学的机会,报考了国立浙江大学电机系,实现了实业救国的夙愿。在校期间,靠勤工俭学和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于1952年大学本科毕业。当时正值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前夕,急需大量高级人才。在形势的感召下,他毅然填报了到较艰苦的东北参加祖国工业建设的第一志愿,后被在沈阳的东北电工局选中,从此便开始了为祖国电工事业献身的不悔征程。
1954年他被选派到天津,参加筹建电气传动成套设备公司,并开展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新中国第一所电气传动专业的国家研究所——机械部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成立,从此,杨竞衡便在该所长期从事科研设计和技术领导工作。1956年、1957 年,公司先后两次聘请苏联专家到单位指导工作,他被指定为专家工作组组长,陪同苏联专家参加了哈尔滨101厂大型可逆冷轧机成套电控自动化系统的现场调试,配合专家开展电气传动最新技术的研究和培训,并兼任俄语翻译。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机械部副部长沈鸿领衔主攻的国家“九大设备”重点技术战役中,他负责电气部分方案的协调和审议。六七十年代,他先后主持并参加包钢1150mm初轧机、哈尔滨112厂2800mm可逆冷轧板机、本钢1700mm热连轧板机、舞阳钢厂4200mm特宽特厚板轧机等电控自动化系统与装置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1977年他率团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在南斯拉夫杜布罗夫尼克举行的“热连轧板机计算机控制”国际研讨会,并任大会副主席等。
主要论著1 杨竞衡.《轧辊单独传动的初轧机控制系统设计的特点》.电气传动创刊号,1959
2 杨竞衡译.《AEG新型半导体传动装置》.电气传动译丛,1964(1)
3 杨竞衡译.《模拟与数字技术在轧机电气传动设计中的应用》.电气传动译丛,1964(5)
4 杨竞衡.《热连轧机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计算机应用考察报告》.电气传动,1978(1)(2)
5 杨竞衡译.《轧钢机用的循环变流器供电的同步电动机传动》.电气传动自动化译丛,1980(1)
6 杨竞衡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进展,中国自动化学会198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
主要贡献大型冶金轧制机械对电气传动自动化的要求最严格、最有代表性。初轧机类要求快速可逆;可逆冷轧薄板机和卷板机[1]要求高速同步、张力恒定;热、冷连轧机组要求多机架、多参数高速协调运行及板材宽度、厚度、板型、张力自动控制。这些自动化成套设备历来依靠进口为主,是制约我国大型机电成套设备水平提高的瓶颈。杨竞衡主持研制的国家重点工程——包钢1150mm初轧机、重庆112厂2800mm可逆冷轧板机、本钢1700mm热连轧板机、舞阳钢厂4200mm特宽特厚板轧机等自动化成套设备,是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成套装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系统。在吃透工艺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传动电机的选择、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参数计算、成套设备的组态、调试方法和检验标准等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最终顺利地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正式投入运行,为建立我国大型机电成套设备独立自主的制造体系作出了贡献。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由于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机械部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一直是承担国家重点机电成套设备研制与生产的骨干单位。
包头钢铁厂1150mm初轧机主传动上下轧辊分别采用1台当时已达极限参数的4560kW大型直流电机直接驱动,全套轧机共有60多台电机,总容量达14000kW,并首次在国内工程设计中采用了当时国际上较先进的电机放大机加磁放大器作为控制器。重庆112厂的2800mm可逆冷轧板机共有224个系统,电机总容量31600kW,其中最关键的设备——卷板机采用双电机同轴驱动、应用电机放大机加中频磁放大器作为控制器,首次在类似设备中采用按电势偏差进行闭环调节和按卷径变化进行开环调节的复合控制系统,性能比当时鞍钢从苏联进口的系统先进。本钢1700热连轧板机共有11个机架,941台电机,总容量25万kW,设计最高轧速18~20m/s。主传动在上级部门规定只能应用机组供电、机组励磁的前提下,提出了试制50kW大功率电机放大机与励磁机串联直接对发电机进行控制的方案,使快速性能满足高速连轧的要求;副传动首次应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力电子变流器供电和励磁的方案,使整个电气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能基本上满足连轧机对系统快速性的要求。该套装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合作成果奖。
技术成就杨竞衡根据国内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认为电气自动化属于基础自动化范畴,它的内涵包括交直流电气传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各种特殊的传动问题,电力电子控制、交流变频调速、数字控制、计算机控制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电控系统模拟与仿真试验,电力电子设备对电网公害的抑制、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以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与抗干扰理论与措施、工程结构组态理论、人机工程学等。电气自动化与自动化领域其他分支既有交差融合,也有明显区别;它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最多,技术发展变化也最快。根据在电气传动领域多年工作的切身体会,杨竞衡极力倡导在我国一级学会中成立一个独立的专业委员会推动其发展。在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召开之际,他的这一倡议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最终促成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在1982年正式诞生。在成立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国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向”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电气自动化的内涵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我国电气自动化学科的建议,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其后的活动方向奠定了基础。他被选为主任委员,并一直连选连任了20年。在1982年正式成立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杨竞衡也积极推动成立以电气自动化为核心内容的电控系统与装置专业委员会,这两个专业委员会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学术活动,团结了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引领该学科前沿的发展潮流。交流电机调速是当时最热门的前沿技术,杨竞衡积极倡导成立了以交流调速为主题的六个全国性学会的专业委员会联合轮流主办的活动——中国交流电机调速传动学术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使原来各学会的分散活动变成全国统一行动,做到优势互补,取得整体效应。由于他在同行中有极高的号召力,参加人员十分踊跃,每次年会出版的论文集内容丰富,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各阶段交流传动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水平和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在首届年会上,杨竞衡作了题为“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的报告,对我国交流调速的现状与发展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针对电气自动化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又缺少必要的参考书籍的状况,杨竞衡倡导在专业委员会内组建《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丛书》出版委员会,组织本专业专家编写各类专业性较强的专题论著,由学会资助出版,现已累计出版35本,很受同行及出版界的欢迎,杨竞衡也负责主编了一本《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应用》。
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与技术体系,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洪流中独树一帜,日本人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机械电子学,我们则习惯地称之为机电一体化。杨竞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积极倡导在我国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先后发表了《新技术革命的骄子——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等10余篇论文。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宣传,有些文章内容还亲自主讲,录成电视讲座片,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他还积极参与推动机械部、电子部与天津市联合组成“机电一体化试点领导小组”,在天津市大力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别在数控机床、电子医疗器械、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八九十年代,杨竞衡一直主持天津市的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提出着重从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以提高经济效益,开展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与生产水平,开展企业资源的综合规划与自动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并倡导建立一批大型信息和业务计算机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抓好计算机在城建、交通、商业、外贸、物资、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组建一批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产业,大力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等。到1993年全市累计实施计算机应用项目430多项,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1998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仍受聘为天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担任天津信息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继续发挥其技术专长。
杨竞衡在天津市和全国人大从事党务、政务工作期间,在大量繁忙的公务活动缠身的情况下,仍然一直兼任部分科技和学会的领导工作,为推动天津市的科技进步和电气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尽心尽力。1984年,他亲自组织天津市150多名专家学者,对天津市如何迎接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开展对策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出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和激光等六大领域的战略对策报告。市委、市政府专门向各部委办和区县局发文,要求参照执行,认为“这个报告使我市如何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对策工作有了头绪,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要求各级领导同志用心研究这一报告,并参照报告的精神和要求,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这一对策研究成果至今仍发挥着指导作用。1985年,杨竞衡还针对机电仪工业基础环节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基础技术、基础件、基础原材料(简称“三基”)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他亲自深入基层,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有关部门及专家配合下,提出了“加强‘三基’建设,为天津机电工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对策研究报告。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总结和部署,并相应地制定了对“三基”的扶持政策,使这些过去常被忽视的“三基”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受到普遍欢迎,在机械行业引起较大反响。1999年,针对国际上对电工、电子产品电磁兼容(EMC)制定的技术贸易壁垒政策,以及我国即将实行认证制度的新形势,杨竞衡积极支持市科协组织天津市电磁兼容学会及有关专家开展调研,提出了尽快在天津建设电磁兼容实验室的可行性报告,以便早日开展电磁兼容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此项工作得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已被列入天津市“十五”计划,目前正在落实。该可行性调查报告获得天津市2000年优秀调研成果奖。90年代末期,环保型的电动汽车在国际上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杨竞衡紧跟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角度,对电动汽车的电气自动控制部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2000年第16届国际电动车大会(EVS-16)上,发表了《电动车的电气传动系统》论文,对推动我国电动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