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则秧歌
概述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至今。鼓子秧歌之所以被时代所厚爱,是因为它有着深刻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商河鼓子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以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刚健有力的舞姿,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势,丰富多变的舞蹈阵图,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瞩目,被誉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
简介鼓子秧歌分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秧歌中的伞舞苍劲干练,潇洒稳健,庄重而风趣。鼓子从它的舞姿气质、神情等方面的特点,体现着一种刚毅劲健,雄豪奔放,粗犷有力的艺术风格,具有男性的雄壮和力度。棒洒脱利落,步法轻盈自如。花动作优美,泼辣大方。丑风趣幽默。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它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动作鼓子秧歌中的伞舞在秧歌的表演中起着点鼓开场、换场和刹场的统帅作用。伞舞分插伞、扛伞、举伞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动作稳健大力,具有美、情、神的艺术魅力。
插伞
插伞在民间称为架子伞,又称大伞、顶伞。伞头的直径约80公分,长约插伞
110公分(可根据演员的身高而定)。插伞又分头伞和花伞,头伞领鼓,花伞领棒花。花伞的动作不多,也非常简单,插伞的动作主要有甩伞、挖伞、跑伞、溜伞、踢伞、蹲伞、翻伞、跳伞、拧伞。
就伞舞的步伐而言,最典型的是扒地步,左手持伞随着鼓点转动,左脚大步近出,右脚在后蹬起,此步伐在跑伞、溜伞中最为突出,一步一拍,步大有力奔放坚实,有着柔中带刚的韧性。蹲伞步“骑马蹲裆”是中国古典武术中常用的健腿、健身的基本动作。伞在秧歌表演过程中,舞者左手持伞,右手从面部前斜方划八字推掌,随鼓点,两脚不断地跺着地,沉重,自然,仿佛是在寻根,它是祖祖辈辈勤劳、勇敢、聪慧的显现。
伞舞舒展稳健,潇洒飘逸。甩伞、挖伞是伞舞在跑场或变队形时做的,甩伞时左手持伞从上往下左甩,身体前探。挖伞也叫抖伞,左手持伞从左向右,由底向高挖起,身体前探。翻伞在跑场时也叫“里外翻伞”、“前后翻伞”。起范儿时伞头倒向前方位,180度转体起跳。这一瞬间的美,很有爆发性,出现一个饱含情绪,富于美感,龙腾跳跃的大将风度,“里外翻伞”在“四门斗”,“漩海眼”场子中最能体现。“前后翻伞”在“四趟街”、“八趟街”场子中最为突出。杨庙、前街等村秧歌中的伞舞在“里外翻伞”、“前后翻伞”的动作中,幅度大,节奏稳,轻盈自如。跳伞时的蹲起、甩、跳幅度大,弹跳力强。起范儿时踢腿跳起,180度转体抖伞大蹲,起身甩伞一个八拍完成,非常完整,利落。跳伞是插伞风格中独有的一种跳法。拧伞也是插伞中的一种,所谓拧伞,就是伞随身体向后拧,再拧向前,起范儿后从左拧向后180度,再拧过来,似一阵旋风,飘逸流畅。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双肘、双腕不断摆动,全身有节奏的律动和柔刚结合的动态,不仅是鼓子秧歌的特征所在,而且也是极富有个性的形像表现。
扛伞
扛伞的伞头直径和插伞差不多,只不过是扛在肩、伞头向后、伞把的下头扛伞
是平的而不是尖的。扛伞的主要动作有蹲伞、跑伞、踢伞、拧伞。
扛伞的蹲伞,要大蹲,两腿一前一后,左手转手,右手幅度小胳膊肘抬起,不停地上下动。“跑手”扛伞的跑伞和插伞的跑伞完全不一样。扛伞的跑伞跑起来两腿弯曲,步大,昂头,左手扛伞,右手不划八字,胳膊端起,上下摆动,两臂的线条表现出直而硬的韵味,似雄鹰展翅,自由而快意。以扛伞为特征的北路秧歌主要是三帽村、商家村,东路有沙河街村、史家庙村、大胡家村等。扛伞的踢伞,踢伞起范儿时,双脚同时起,二起跳踢右脚,转身180度,动作起伏大而有力。扛伞的拧伞,扛伞的拧伞与插伞的拧伞,区别只在于一个扛一个插。起范儿时双脚跳起,拧身180度,再转向前。在鼓子秧歌的表演队伍中,扛伞风格的秧歌队要比插伞和举伞少。
举伞
举伞也称小伞。伞的直径约60公分,四周彩绸装饰,伞杆长约70公分,举伞
跳举伞风格的村,村与村之间的跳法,伞的拿法也都不一样。有的村是右手举伞,有的村是左手举伞,还有的村是双手举伞。主要动作有举伞,拧伞,扣伞,踢伞,蹲伞,甩伞。举伞的风格特点是,文场节奏快,不击鼓,主要是驳花为主。武场节奏慢,击鼓,铿锵有力。开场精神洒脱,刹场干净利落,具有美、情、神的艺术魅力。
在鼓子秧歌表演中,大伞和小伞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但它们的风格却大不一样。大伞(插伞)右手持驳锤,小伞(举伞)左手或右手持毛巾或摇铃。就跑伞而言,插伞左手由里向外不停地转伞,左手起弧线,脚下趴地步,步大有力,奔放坚实。举伞没有跑,叫走伞。走伞就是跑伞,两臂上下颤,脚下不停地向前走或驳花。十分洒脱,不拖泥带水。就跳伞而言,插伞的幅度比举伞的幅度大,插伞转身180度或360度跳起。举伞没有,转身是很自然地转过去,跳起来的动作很少,插伞在表演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骑马蹲裆,而举伞有的是全蹲,有的是骑马蹲裆,有的是站立的。
小伞与大伞的拿法、跳法、节奏,村与村都不一样。大部分村都是右手持伞,柳官庄村、林东村、钱铺西街、毛王店村的动作大同小异,都是蹲、起、踢腿;孔王村、崔家,边庞村是左手持伞。怀仁的周集村、东信村、西信村是双手持伞,做起动作来各有特点。孔王村的小伞起伏大,起、蹲、踢流畅自如,共8拍完成。先蹲再起踢左腿,转身再踢左腿,再转身踢右腿再踢右腿,动作连贯。整个肢体的律动突出一种勇猛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贾庄栾洼的小伞带有武术色彩,一步一动,蹲、起、扑、跳,稳沉有力,舒缓明快。白集村的小伞似骏马奔腾,舞者张开双臂,放松肢体,原地4拍,回伞、甩伞、骑马蹲裆,看上去似雄鹰、如骏马,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想像力。
节奏在表演中,有的武场的节奏是单点(慢点),文场是花点(快点),也就是跑场。栾洼村的秧歌最为突出,在武场中表演者随着铿锵有力的大鼓点(单点),双臂与腰部旋拧的力度,腿下的扑步,脚下的起跳,都是一下一步慢的完成。到了文场鼓点速度加快。开始跑场,小鼓不击,伞鼓花驳花(走场图)。但也有武场、文场节奏既快又强的,白集村就是这样,动作和鼓点紧紧相扣,节奏一开始就非常快,前2拍回伞,后2拍两臂打开,骑马蹲裆,相似“叫鼓亮相”,充满激情。
鼓手秧歌无论是插伞、扛伞、举伞它们都具有带头人的心理定式,起着指挥的作用,在队形变化中起着领队的作用。
鼓子秧歌之所以经久不衰,世世代代被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表演流派,有新派、有旧派,也有戏曲派。在保持独有的特点中有着新时代的特征,反映新时代的精神。
鼓子秧歌源远流长,这支民族艺术之花将会开放得更加灿烂、耀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