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字典
《中华大字典》
中华大字典,著于1915年,比《康熙字典》晚了近200年,该书编撰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康熙字典》中的错误,弥补其不足,力求取而代之。
与《康熙字典》相比它将当时由外语所译的新字、新名词、科技术语等接收录于内,纠正了《康熙字典》中两千余处错误,且全书附有各种插图,在注音、释义、印证方面则更简明、合理、有条理性。
20 世纪 80年代以前中国字典中收字最多的一种。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本书共收字 4.8 万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译的新字,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1909年开始编纂,1914年编成,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 。 1935 年重印,1978年再次重印。在收词释义方面虽有不足,但是书中却有不少特点,在中国字典编纂史上仍然有其地位。这部字典分部与《康熙字典》相同,仍为 214 部,惟笔画相同的部首在排列次序上小有移动。每字下的注音都采用《集韵》的反切,并加直音,但又加注《佩文韵府》106 韵的韵目 ,以资参照。书前附《切韵指掌图》,以明反切声韵的类别。这本书的特点是解释简明,并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字下每一义只引证一条,而每一义又都分行排比。其中形体相同而音义并异的都另列为一字。义同音异的则止列一字。书末附有笔画检字。其缺点在于释义过求详尽,有时不免重复;引书也有未出篇目的 。《中华大字典》 改正《康熙字典》的错误 4000 余条,还有许多地方可以补《康熙字典》之不足。1978年重印时删去了原版书前的题词、叙和《切韵指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