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肃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人物简介徐肃静(1841-1919),天津市宜兴埠人,近代天津第一位女教育家,曾被孙中山先生授予“民国贤母”匾。

家庭情况徐肃静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十九日,祖籍天津武清梅厂。父徐茂才,为名门望族世家。徐肃静待字闺阁时,娴习经史,精于女红。23岁嫁给山东登州总兵、宜兴埠人温长溥之子温联琇(字润斋)为妻,生世华、世霖、世铭、世珍、世勋五男和二女。温联琇、徐肃静夫妇二人以创办“温氏家塾”并亲自任教享誉津门。每于灯下手理针黹督诸子夜读,育子女成才。天津近代大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都曾在这里读过书。

创办学堂1884年,中法之战和议既成,清廷声明调回驻越南的清军,徐肃静“引为大辱”,命世霖、世珍弃举子业入北洋水师学堂,世铭入北洋机器厂,以备他日学成致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徐肃静慨叹国事日非。她认为强国必先造就人才,而自古皆因有贤母方有贤子,遂倡兴女学。先行家教,教二女和子媳读书识字。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宜兴埠创建佩贞女子学堂、女子职业学校和幼稚园,成为天津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开天津女学现代教育之先。光绪三十一年,全家迁居城里鼓楼东经司胡同,协助次子世霖和北仓人孙洪伊在二道街荣家胡同创办私立普育女子学堂,一切经费斥私产变价充之。当时,徐肃静年已64岁,仍继续担任校长,并为天津的教育事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大力兴学徐肃静在校内组织“天足会”和“妇女救国演说团”,“禁止妇女缠足”,宣传新思想。每逢周日带队到鼓楼大街西马路一带宣讲,历数政治腐败、列强豪夺、百姓痛苦,尤以妇女受压迫之事实感人至深。学堂举动被官府视为大逆,直隶总督袁世凯连下两道禁令,徐肃静不为所动,仍大力兴学,鼓动民主。学堂声名大噪,生员增至50余人。

光绪三十二年春,学校迁址鼓楼东沈宅东院,后又迁至南门西板桥胡同,改旧火神庙为天井式两层楼校舍,随即扩大班次,添设蒙养园。在达摩庵胡同开办分校和妇女补习班,设缝纫、织巾、花边三科。十余年间造就女弟子2000余人。1934年,学堂改称普育女子初级中学,1946年更名私立普育女子中学,解放后迁址南门外大街,今为天津市第九中学。

晚年生活徐肃静性勤俭,喜读书,晚年避嚣乡居,每日惟以稗史自娱。因深恶袁世凯误国,特别爱读《新华春梦记》。她一生教子为国效忠。子女中尤以次子温世霖成就最大,辛亥革命后曾任新疆都督,1913年当选国会议员。其四子温世珍后来卖身投靠日本,出任伪天津市长,做下为人齿冷之事,实违肃静初衷。

1919年7月9日,徐肃静谢世,享年79岁,孙中山先生为她题匾“民国贤母”,以资褒奖。[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