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白粿

[1]

在莆阳大地,当人们提起美食“白粿”时,便油然而生夸着:山里的“白粿”柔韧,的确好吃!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白粿”都是福建山里人家家户户“自产自销”。做“白粿”的米,就是选择优质的冬季稻“白谷”。“白谷”产量低,每亩才收成400-500斤。况且,做“白粿”工序复杂,花费人力物力多,一般动用人力5-8人来帮忙才能完成。先把“白谷米”浸泡,在蒸笼炊“熟透”后,上面撒少许盐巴,放到石臼里捣,并不时地往臼里喷点熟的花生油,接着趁热拽一团在案板上使劲撮成条形或印模成双。平时很难吃到“白粿”,偶尔遇到清明、冬至、“七月半”、喜事丧事、过年等时机才能品尝到,并作为头道菜肴。[2]据福建当地老人说,按照山里人风俗习惯,“白粿”是山里人送礼最高规格的礼物,是不能随意送给人家。人们一般都选择在正月初三“出行”时送“白粿”,意味人情之间关系密切,像兄弟姐妹一样。同时送“白粿”很有讲究,在成双的“白粿”上点红或放红纸片,祝愿好事成双,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友谊像星星之火,天长地久。

上个世纪90年以后,机械碾“白粿”代替了石臼捣,既省时间,又省人力。同时,低产量的水稻“白谷”几乎没人种了,选用市场上优质的冬米,简单也方便。随着山区生活改善,平时想吃“白粿”相当方便,随时可以买到,一个电话预定、送货上门,要做成啥样都能保质保量。当然,现在吃法也颇有讲究,民间流传的过年“‘白粿’炒蒜青,年年是哪哪”(偶意每年过年都是老样子)一去不复返了,煮或炒一盏“白粿”里面少不了海蛎、蛏干、虾仁、香菇等高品质佐料。

据了解,山里“白粿”放置在冰箱里可以保鲜7天,煮前不用水浸泡。由于存放时间长,“白粿”格外畅销,外地路过游人看到都下车购买,附近菜馆都来定购,平时一天卖100多斤,要是到了“牙祭”,卖到200多斤,忙也不过来,还叫邻居来帮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