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书院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明·一峰书清源书院。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
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南外宗知宗正事赵希衮在州治西南袭魁坊旧睦宗院内建清源书院。元初废。(参见《南外宗正司》)
明·一峰书清源书院
明·崇祯间,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参见《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清·乾隆陈之铨建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
“清源书院,在府治东南集贤铺承天寺之左(南俊巷承天寺南侧,今晋光小学)。
原系靖海侯施家(施琅)所建,名曰‘澂圃’(夏园)。其后人分割转售他姓,日就倾颓。(参见《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民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郡守陈公之铨以温陵书院(参见《泉州书院·温陵书院》)房屋稀少,五邑士子来学者,多不敷居住,遂捐俸倡率绅士购建兴修,名曰‘清源书院’。
中为讲堂,前为石亭,方池环绕。对联云:‘琴书在御,任眼前鱼躍鸢飞,悟徹行文旨趣;函丈无尘,看槛外水流山峙,参来养性工夫。’左有小山石桥,横亘其下。转而上则得月楼,岿然在望焉。
讲堂之后,有内堂东西两房,窗棂明净,可为掌教行文之所。左旁有厅,迥向有廊,转过楼下,房屋较为轩爽。其东边厢房一连十余间,诸生可群萃肄业焉。”
清·乾隆杨廷桦扩充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
“乾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守杨公廷桦议欲扩充,院前有屋三进,共计十多间,通桂坛巷,原为施家旧业,再行购置,掌教陈绳臯恐日久视为传舍,亲书‘清源学舍’匾额,悬在门首,不许外人借住,以昭画一。
其山长修金薪水以及诸生膏火,历任郡守皆有捐置。将银项发各典铺生息,立有碑记,以杜侵渔,可按数稽查焉。”
清·嘉庆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与冯国柄《记》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嘉庆七年,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署府冯国柄记。”并收录冯国柄《记》文如下(站长分段按注):
“泉郡为子朱子(朱熹)过化之地,而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两先生皆守兹土,所以启迪而薰陶之者,至深且久,故有海滨邹鲁之称,钜儒名臣后先辈出。士生其间,耳濡目染,必有以继迹前贤,而教育造就,非加意于书院不可。
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守陈公之铨别购新院,颜曰‘清源’,醵经费千金。后杨公廷桦守是邦,复鸠金共成四千五百有余两,岁费有资,条教章程,灿然大备。
嘉庆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仲春,余奉檄行郡事,先诣书院而校士焉。核其经费,仅存四之一,盖为官侵吏蚀,不可复追矣。予惧其由此而废也,割俸料量终岁计费八百余缗,是曷可以继,乃亟先倡捐。复谋之僚友及绅士,鸠金各半,获符原额,付子钱家生息以供岁费。诸规条略有增改,要不离乎旧章者近是。
抑余闻之,郡治旧有小山丛竹、温陵各书院(参见《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温陵书院》)处来学者众,陈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学舍讲堂,藏修息游其间,既有其区,复有其藉,从此咸加刻励,砥行立名,为邦国之光。是则陈、杨二公之心,而亦即余之殷殷望于多士者也。多士勉乎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