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状血管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概述丛状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又称成血管细胞瘤(angioblastoma),由Wilson jones和Orkin于1976年首先报告。该病通常大小为2~5cm,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1]

疾病检查组织病理:真皮内散在小而限局性毛细血管丛和小的分叶,呈炮弹状外观。毛细血管丛周围见新月状裂隙状腔。毛细血管丛突入到裂隙内呈肾小球样外观。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致密,管腔不明显。较大血管腔的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及荆豆植物血凝素免疫反应阳性。[2]

临床诊断呈界限不清的暗红色斑和斑块,逐渐增大,通常大小为2~5cm。有些斑或斑块上出现成群小的血管瘤性丘疹。该病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大多损害进行性缓慢增大,呈良性经过,偶可自然消退。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皮损,组织病理特征即可诊断。[3]

治疗方法可用脉冲染色激光、手术切除、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和α干扰素治疗。[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