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和夫
郭和夫(1917-1994),化学家。四川乐山人。是郭沫若和郭安娜的儿子,也是郭沫若的长子。
1941年毕业于日本熊本大学(Kmamoto University)工学部。1947年回国。曾任台湾工业研究所技正。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专长有机化学、石油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页岩油成份分析工作。在烃类液相氧化方面发展了光氧化法制异戊二烯的流程。组织了络合催化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学应用于有机合成,如三十烷醇拟除虫菊酯的研究。
著名化学物理学家,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化学会、化工学会理事,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他是郭沫若先生与日籍夫人郭安娜所生。郭和夫先生在郭沫若先生的11个子女中排行老大。
郭和夫1917年12月12日出生在日本冈山市,出生时家庭经济还很困难。郭安娜出于对郭沫若的爱,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与郭沫若先生结婚,并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也失去了父母在经济上对她的支持,他们全家只能靠郭沫若先生领取的32元的官费助学金度日。
受家庭影响,郭和夫自幼学习刻苦认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并留校工作。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先生告别妻子和儿女们参加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与丈夫分别多年的妻子郭安娜一心想找到失去音信多年的丈夫,于是在1946年通过在台湾工作的妹妹,将长子郭和夫和三儿子郭复生安排到台湾工作。1949年3月,郭和夫和母亲安娜回到大陆,周恩来总理还接见了他们母子。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郭和夫先生被安排到大连大学附属研究所工作。
其后,在郭和夫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以后的50多年的时间里,郭和夫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石油化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郭和夫先生在国内化学界首次开展了页岩油的成分分析工作,为我国页岩油的综合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60年代开始,郭和夫先生又带领一批科学家开展了对金属有机铬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作用等的研究,并先后在金属有机化学、烯炩聚合、原子簇铬合物以及结构化学等领域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还获得过多项国家专利,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正是由于郭和夫先生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使他先后多次获国家科学进步奖,另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工部及辽宁省政府奖20余项。
郭和夫先生一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1994年9月13日年过七旬的郭和夫先生因公出差途中,突发脑溢血,经多方抢救无效,终于病逝,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