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通俗解释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级边际替代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解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可置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没有说明需求规律存在的原因,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
任何购买行为都是一种交换行为,消费者以货币交换所需求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支出的货币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所购买的商品也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通常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来计量物品的效用。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量就表示买进商品的效用量,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的比率,是由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边际效用越大,愿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越高;反之,边际效用越小,需求价格就越低。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既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那么,消费者对商品购买越多,所愿支付的价格就会越少。这样,消费者买进和消费的某种商品越多,他愿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越低,反过来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可见,一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价格反映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于是价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也就是边际效用曲线,它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性反思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对同一物品消费时的规律
我们在谈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总是说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这里非常重要的是物品是指“同一”物品,消费者对不同物品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在连续消费某物品时,不同消费品带来的刺激是鲜明的,满足程度会大大提高,边际效用会发生改变。
正如喜欢多动的小孩,总让她做一件事情或玩一种玩具,她会感到非常不开心;一旦换一种游戏或换一个地方,她就会感觉非常新奇,非常开心。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用条件的。
又如,我们处于网络相当发达的时代,没有网络,感觉生活就会不够完整。什么使得网络紧紧抓住了人民的生活呢?信息。网络上的信息是最快最全面的,能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鲜事情,因而成了生活的一分子。但我们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是千姿百态的,初次见面的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断重复的信息我们则会视为垃圾。这也正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同以物品是有效的,不适合不同物品的消费情况。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递减
《边规》的作者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片面的观点”,作者的例证是因细菌感染患病的病人需要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三天方可痊愈,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因此,他认为这里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因为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边际效用也最大,只有完成这第三针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则前面两针很可能无效,甚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该作者的陈述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其实不然。作者并没有真正完全理解“边际效用”的含义,边际效用是指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强调的是增量。某病人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这里作者需要的是宏观的变化,其实药物在身体里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出来,作者就视而不见。我们不能因为“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就说第一次注射的效用可忽略。“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这是在第一天注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效果,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功劳归到第二天注射上,忽视第一天的注射效用。第二天注射抗生素后的总效用是在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在宏观上表现为“明显好转”,如果没有第一天的注射,病人能“明显好转”吗?同理,可分析“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总效用增加,达到最大,发生“质”的变化,但是此次效用增加的量却较前两次要低。该作者是混淆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正如“吃馒头”的例子,吃第一个馒头感觉最强烈,从“饥寒交迫”到“有馒头吃”,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种“质”的飞跃,当然其边际效用最大。吃第二个馒头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说明边际效用较第一个的边际效用小……依次吃了几个馒头终于吃饱了。如果照作者分析“注射抗生素”边际效用那样分析的话,就该说“最后一个馒头使我达到最饱,故其边际效用最大”。显然,是不正确的。
牛顿常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他在前人不断积累的经验上前进了一小步就发现了真理,虽然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是正好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显得非常关键。古语有云“功亏一篑”,也是说明最后一步的关键作用。虽然最后一步关键,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可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基础建设的丰功伟绩。因此,相同事物的消费是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三、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边规》举反例:“某工程队要以南北走向用10000节铁轨铺一段铁路,与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相接。当然越铺得多,铺这段铁路对于工程队来说,重要性就越大,成就感也越大,即边际效用越大。”如果只铺了第一节铁轨,铁轨就因缺货而涨价50%,该工程队很可能放弃这个工程,这说明这第一节铁轨是可有可无的,其边际效用最小。如果在铺完9999节铁轨时,铁轨没有了,该工程队绝不可能放弃这个工程,哪怕涨价300%,也一定要买一节回来铺上,如没有它,前面的9999节铁轨的效用就等于零,这说明最后一节铁轨是最重要的一节铁轨,因而它的边际效用最大,这里边际效用也是递增的。
这里,如果作者换一个角度来看,把一条铁路的完成作为一次完整的消费,当一条铁路建好之后,再在相同两地之间建第二条铁路,它的效用增加很显然比第一条铁路的效用要小得多。这是完全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不否认作者分析的第9999节铁轨重要性,可是作为一次消费是具有完整性的。在对消费品中一个元素进行消费时产生的 作用暂不用“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如一辆汽车,必须要有所有的汽车零件包括引擎、轮胎、车身等等组合在一起才可能完成汽车的消费,产生效用。只使用引擎、或只推动轮胎、或光坐在不能前进的车厢里是永远也达不到消费汽车的效用。所以,我们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一定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坏习惯。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就是说对于每一件事情,开头就是第一次,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因此“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四、边际效用递增规律是否真的存在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在西方经济学教材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有位学者盛晓白颇有见地的提出了这个规律“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欲望就越强,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并从质量和性能、需要层次、知识含量三个方面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进行了区别。
边际效用递减涉及的产品或服务总存在一个限度,多是比较简单的物质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没有变化,简单重复性的消费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边际效用递增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在消费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不断给人们以新的刺激、从而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满足程度;且针对人们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这种需要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满足程度就不会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恰恰相反;如果消费者拥有的知识越多,他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就越多,因而在拥有一定的知识后,就会对掌握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加迫切的需要,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
其实,盛学者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都是建立在不同产品消费时的边际效用。作者认为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不断给人们新的刺激,提高满足程度,质量和性能提高后的产品与原产品是不同的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本来就不相等;对社会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就要分情况讨论,到底是指什么呢?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越多越好,但是简单重复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也是满足递减规律的,譬如与人民生活日益紧密的网络,它提供的信息如果重复,也就落得垃圾一场;最后,知识累积效应需要许多不同知识的叠加累积,相同的知识是没有裨益的。
由此可见,边际效用递增阐述的现象都是变动的、复杂的、进步的事物,这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简单重复条件迥然不同。边际效用递增阐述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可是它能用“边际效用递增”来描述吗?是否有科学的根据?这也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