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炳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陇川县户撒乡,地处户撒乡南边,距户撒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乡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城章凤35公里。东邻保平,明社 ,南邻腊撒 ,西邻盈江,北邻明社。辖1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14户,有乡村人口2982人,其中农业人口2982人,劳动力194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50人。
全村国土面积9.9平方公里,海拔1380米,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量2053毫米,适合种植草果、优质稻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8678.8亩,人均耕地2.91亩,林地12804.9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1]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711亩(其中:水田5332亩,旱地3378.8亩),人均耕地2.91亩,主要种植优质稻等作物;耕地
[2]
拥有林地1280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479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3亩,主要种植草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90亩,其中养殖面积51亩;其他面积355亩。
基础设施到目前为止,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13户通自来水,有219户饮用井水。有632户通电,有25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2.46%和42.4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7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8户(分别占总数的61.64%和19.34%)。
该村到乡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3公里,集贸市场1个。全村共拥有汽车25辆,农用运输车25辆,拖拉机75辆,摩托车30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514.4亩,有效灌溉率为47.29%。
到目前,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4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16户。全村有1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8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9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8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4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3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4万元,占总收入的70%;畜牧业收入226.78万元,占总收入的1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916头,肉牛106头);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0.33%;林业收入19.8万元,占总收入的0.22%;第二、三产业收入120万元,占总收入的11%;工资性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3.37%。农民人均纯收入243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9人(占劳动力的8%),在省内务工32人,到省外务工207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10年种植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7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草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稻产业。拥有企业2个。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32户,共有乡村人口2982人,其中男性1500人,女性1482人。其中农业人口2982人,劳动力1900人。该村以傈僳、阿昌族为主(是傈僳、阿昌族混居地),其中傈僳族623人, 阿昌族1412人,汉族933人,其他民族14人。
到目前,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82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159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7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280户,占农户总数的45.9%。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730平方米,拥有教师21人,在校学生448人,距离户撒中学8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48人,其中小学生321人,中学生127人。
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收支情况。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到目前,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1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9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5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55198元(人均19元),一事一议筹劳15168个(劳均5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已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财务。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人,少数民族党员26人,其中男党员34人、女党员6人。
村委会由石老细(书记、主任)、梁老翁(副书记)、杨茂林(副主任)组成,下设海喃、戈滇、芒那上、芒那下、芒燕、芒回、芒来大、芒来小、小户那、芒东小、芒东大、芒景、来富、芒旦、芒旦一社、老翁、板董、芒来新等18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69人。
人文地理芒炳村现有农户632户,共有乡村人口2982人,其中男性1500人,女性1482人。其中农业人口2982人,劳动力1900人。该村以傈僳、阿昌族为主(是傈僳、阿昌族混居地),其中傈僳族623人, 阿昌族1412人,汉族933人,其他民族14人。每年三月份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隆重节日,风味小吃过手米线、刀具锻造技术、深受附近各民族的喜爱。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族虽没有文字,但有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抒情的民歌、贴近生活的舞蹈。《遮帕麻与遮米麻》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头文学巨著。阿昌族不泛能工巧匠,他们善于绘画、雕刻、刺绣、染织、打刀、银器制作等,户撒刀具锻造技艺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信奉佛教,主要节日有阿露窝罗节、火把节、泼水节。阿昌族的乐器有洞箫、葫芦萧、三月萧、竹笛、二胡、三弦、象脚鼓、芒锣等。阿昌族人民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边疆的"马嘉理事件" 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者的阴谋和野心。1942年,面对日本侵略,阿昌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奋起抵抗,并支援和配合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机智勇敢地打击了敌人。[3]
新农村建设到目前,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本村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总投资13万元。村容村貌整治。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田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单一,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困难,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及农民出行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稻及优质油菜,扩大种植规模。